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 【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 步 建 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 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B、“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⑵、平反冤假错案。 ⑶、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⑷、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 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2月20日) (3)、意义: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反国家分裂法》,为制止国家分裂提供法律依据。 【拓展】: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 1、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 2、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