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 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 第一课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学习 要求 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雪莱、雨果及代表作,认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了解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舒伯特及代表作,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了解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  说明 在鉴赏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时,要注意联系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本课教材中的“济慈、普希金、霍夫曼、海涅”、“《春之信念》等舒伯特的作品”“舒曼”、“中国的京剧”、“籍里柯与《梅杜萨之筏》”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碰撞与冲突 学习 要求 知道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司汤达与《红与黑》、狄更斯、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及代表作《天鹅湖》;理解其民族性特点;知道19世纪中期以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作者: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与《向日葵》;了解这些绘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从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说明 要准确鉴赏与理解19世纪中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联系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勃朗特姐妹、果戈理、马克·吐温等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亚非拉地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德沃夏克与《自新大陆》”、“库贝尔及其代表作”、“莫奈与《日出·印象》”、“罗丹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学习 要求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高尔基与《母亲》、泰戈尔与《戈拉》;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体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说明 要准确理解鉴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联系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本课教材第一目中的“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德莱塞及其代表作、川端康成及其代表作”、第二目中的“鲁迅及其代表作”、第三目中“音乐的变奏”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学习 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历程: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代表性的影视作品;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20世纪兴起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感受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魅力,体会影视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说明 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学习有关影视艺术的发明与发展历程,结合亲身体验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形形色色的当代美术”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一课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雪莱、雨果及代表作,认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了解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舒伯特及代表作,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了解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角色体验的方法,加深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品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并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内涵、背景 1、内涵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的张扬。浪漫主义的“浪漫”在英文中游“空想”、“幻想”、“爱情”、“小说”等含义;作形容词则为“离奇古怪”、“荒诞不经”。但不论作名词还是形容词都具有“理想”(idea)的含义,所以浪漫主义又可称为理想主义(ldealism)。 2、背景 政治上,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 经济上,18世纪后半期,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各国延伸。世界在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中向前发展。 思想上,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合乎理性的社会在当时失去了实现的可能,于是诞生了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 二、表现 1、文学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在英、法两国成就最高。英国有拜伦、雪莱和济慈;法国以雨果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俄国杰出的民族诗人——普希金,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海涅。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 ☆《唐璜》: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写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 ☆唐璜: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活在15世纪的西班牙贵族;他诱拐了一个少女,跟着又把那个少女的父亲谋杀了。那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物本来是不会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却启发了后代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例如,英国大诗人拜伦写了一首题名为唐璜的长诗;奥国音乐家莫扎特以唐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英国的戏剧家萧伯纳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写了一部讽刺式的舞台戏剧。随着光阴的流转,历史的唐璜演变成传奇的唐璜。传奇的唐璜是一个见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诱上床的男人;传说他每天晚上跟一个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现代唐璜的定义是一个好色徒,他要占有最大多数的女人的肉体来满足他的男性虚荣感。所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没有爱的性。唐璜所追求的只是女人的肉体;他跟女人发生性关系向来不把感情放进去;他也从来不用金钱去买性;他要本着他的男性魅力来引诱女人跟他上床。当他得到了一个女人的肉体,他便立刻转移目标,寻找新的征服对象;因为他要不断地征服女人,他的男性虚荣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满状态。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这部著作真实地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不幸和苦难,对资本主义的黑暗和不平等发出了愤怒的抗议。主人公冉阿让是个越狱的苦囚犯,监狱充斥着不公让这个原本善良老实的人扭曲了灵魂。但在一个善良的牧师的启蒙下,他决定重新做人。在整个作品中,冉阿让成了正义的化身,犹如上帝的使者,扶弱济困,但是最终没能摆脱一个逃逸的苦囚犯的身份纠缠。 2、音乐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德国和奥地利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摇篮,也是这一音乐盛会的中心。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贝多芬、奥地利的舒伯特和德国的舒曼。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他是一个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即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中写的9部交响曲是其最辉煌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贝多芬还谱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及协奏曲、弦乐四重奏。 早年由于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贝多芬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因此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特别是《第三(英雄)交响曲》以及《第五(命运)交响曲》,都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 随着社会的变革,在现实的感染下,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开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地描绘了自然美景与人的心灵。《第六(田园)交响曲》中透着农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面了对农村的热爱。《第九(合唱)交响曲》则是贝多芬毕生努力的作品,也是音乐史上最早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的作品。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中加入了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的合唱,热情歌颂了欢乐,表达了在欢乐战胜痛苦后获得的喜悦。这是贝多芬发自心灵的呼唤,是“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 ☆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他的两位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不过小约翰是整个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并为19世纪维也纳圆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圆舞曲之王”的称号是由于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了哈布斯堡宫廷中的一项高尚的娱乐形式。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舒曼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对歌德、席勒、海涅等人诗歌内涵有极深理解,继承并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因此他所创作的乐曲无一不散发着诗歌般韵味,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3、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2-1824),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梅杜萨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土义画派的真正形成。它所反映的是法国巡洋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1816年7月,载有400余人的梅杜萨号,因政府任用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为船长而触礁,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乘客、水手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飘流13天,获救时仅10余人。取自现实生活题材的这幅作品,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过失,从而使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意义。作品中前倾与后倾的两个三角形,光和影的强烈对照,把情景表现得怵目惊心,充满了悲剧性的力量;加之翻滚的海浪和云雾,整幅画与新古典主义画派静止、肃穆的风格迥然有异。它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绘画耳目为之一新。 ☆德拉克洛瓦:(Delacroix,Eugène 1798~1863)法国画家。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变成艺术形象,其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以及在描绘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他是法国浪漫主义主将,被誉为“浪漫主义雄师”。1830年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洛瓦最优秀的作品,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这幅作品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画面中,左手执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形象,突出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在女神的引导下,慷慨激昂的学生、市民冲破战场上的滚滚硝烟,奋勇前进。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的融合对比,潇洒奔放,宣告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没落,也宣告着新一轮浪漫主义的到来。 三、影响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破析,深刻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赞美人类美好的心灵和为自己的解放而进行的抗争,有了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民族民主运动。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 碰撞与冲突 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司汤达与《红与黑》、狄更斯、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及代表作《天鹅湖》;理解其民族性特点;知道19世纪中期以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作者: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与《向日葵》;了解这些绘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一、现实主义文学 1、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和复杂。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实的文学家。 (2)特点 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长篇小说居多。 (3)文学家和代表作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英国——查尔斯·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俄国——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的马克?叶温等人。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昂利·贝尔。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红与黑》的情节围绕着一个出身低微却颇有才干的青年于连展开。通过对于连人生经历的描述,司汤达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真实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的社会状况。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巴尔扎克:Balzac· Honore de/Honore de Balzac (1799.5.20-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和《双城记》都是狄更斯很有影响的作品,描述了封建贵族对下层人民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得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部作品,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战斗力,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述了贵妇安娜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安娜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则深刻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杰作,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2、亚非拉地区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 (1)时代背景与文学特色 这一时期的亚、非、拉地区不断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因此,这些国家的人民为捍卫自己的祖国,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的斗争。在斗争中,亚、非、拉地区特有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迅速崛起。这些文学作品以反帝、反侵略为主要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 埃及的巴鲁迪(1838—1904)创作了大量诗歌,以此作为战斗檄文和政治宣言书。 被誉为中国“诗界革命”旗帜的黄遵宪(1848—1905),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也写了大量的纪实感怀诗歌,如《哀旅顺》、《台湾行》等,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任人践踏的痛苦心情。 拉丁美洲也出现了大批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 二、民族乐派音乐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的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 在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但他们实际上更重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因而此间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本民族的国民性格、愿望和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正是他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一相对独立的音乐派别——民族乐派。这一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而是由于这一乐派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而在音乐史上划归为一个整体。 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范围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应兼属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6部交响乐,10部歌剧,3部舞曲(《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因此,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 他的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正值俄国农奴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年代,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心中充满了斗争的激情,因而作品中也充满了乐观明朗的情绪,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等;后期则值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因此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内心的忧郁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如《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睡美人》等。 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1、现实主义美术 (1)背景 现实主义绘画是随着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民主思想的进步而掀起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而形成的。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2)特点 即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迫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它坚持如实地表现画家所处时代的风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真诚。“现实主义”在西方语言中也可指艺术写实的手法;因此“现实主义”也可称为“写实主义”。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 (3)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库尔贝、米勒、俄国的列宾。 ☆库尔贝:(1819—1877),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画家,也是现实主义画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早期作品《带黑狗的自画像》、《受伤的男子》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已表现出写实的倾向。他的创作盛期,是伴随着1848年的革命开始的。代表作《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和稍后的《采石工人》,摒弃沙龙美术的传统,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人民的苦难。同类优秀作品还有《乡村姑娘》、《筛麦的女人》、《浴女》等。1855年他创作的大型油画《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遭万国博览会评选团否决,便愤而在博览会附近搭起一个棚子,举办了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的展览,并发表声明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向保守派所倡导的陈腐题材和清规戒律进行了挑战。指出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强调反映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 ☆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等名作。 ☆列宾:(1844—1930)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 2、印象主义绘画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1)特点 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受当时光学发展的影响,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 (2)代表人物 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 ☆莫奈(1840—1929)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日出·印象》是其中的代表作。《日出·印象》里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结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 ☆塞尚(1839—1906):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都有新的创造,被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凡·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初期用色较暗,如《吃马铃薯的人》。1886年去巴黎,受印象画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先用点彩画法,后来变为强烈而响亮的色调,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角块表达其主观的感受和激动的情绪。其画风,后来曾为野兽派及表现派所取法。后因精神病自杀。《通信集》三册反映了他的生活和艺术思想。作品有《向日葵》、《农民》、《邮递员罗兰》、《供应市场之农圃》、《囚徒放风》等。他的作品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他被称为是“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 3、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 罗丹:(1840—1917)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他的雕塑作品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每一件作品的表情、动作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罗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活的雕塑,他对世界近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代表作——1875年展出的《青铜时代》是他的成名作,人物身上悸动的肌肉和起伏的呼吸都给人一种真实感。《思想者》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人物双眉紧蹙,右手有力地托着下颌,全身肌肉紧绷,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高尔基与《母亲》、泰戈尔与《戈拉》;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与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富含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作品产生影响的理解;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的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表现 1、文学 (1)欧美文学 ①欧洲: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凭借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②美国 19世纪末的美国文学不像欧洲文学那样严肃,而是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马克·吐温(1835—1910)、欧·亨利(1862—1910)、杰克·伦敦(1876—1916)都是杰出的作家。 20世纪初,德莱塞(1871—1945)和海明威(1899—1961)成为新一代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1928年访苏前,他的创作仍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写出了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和揭露金融资产阶级的发家及其必然灭亡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第1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1928年访苏后,随着德菜塞政治立场的转变,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8),政论集《悲剧的美国》(1931),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1929)等。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冰山原则”: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读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这种创作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的,有较大的影响。 (2)亚非拉文学 亚、非、拉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出现了诸如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一位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 (3)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 《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这部小说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的不朽杰作。作者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正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鲁迅先生希望通过描画这些“沉默的国人的魂灵”,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 欧美文化继续散发着光彩; 美国文学以幽默为主旋律; 亚非拉文学既保留民族特色,有与欧美文学相融合; 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继续繁荣。 2、音乐(略) 3、美术——毕加索与立体派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画家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现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1900—1903年 蓝色时期;1904—1906年 玫瑰时期;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1917—1924年 古典时期;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1932—1945年 蜕变时期;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取得了共同发展。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特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四课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知识与能力 了解影视艺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历程: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代表性的影视作品;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20世纪兴起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魅力,体会影视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中后期音乐的发展(摇滚乐);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20世纪中后期,世界文学艺术发展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一、20世纪世界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主要特征 20世纪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世界文化更积极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影响人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领域,带动了社会文化的互动与渗透。 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不断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而西方则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新的灵感。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经历了激烈的碰撞后,开始在融合中寻求新的发展,在继承各自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完善和发展自己。 二、表现 1、音乐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音乐更明显地表现了世界文化的融合,风靡世界的摇滚乐最具有代表性。 (1)内涵 摇滚乐起源于爵士乐,是美国黑人中流行的布鲁斯爵士乐结合黑人教堂音乐、西部乡村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和风格而形成。 (2)代表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1935—1977),可能是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无可争议的是他使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普及化。他是流行音乐历史上唱片销量最高的艺人。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强烈的震撼了当时的流行乐坛,并让摇滚乐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 ☆“披头士乐队”(即甲克虫乐队):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歌迷,最为成功的乐队。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而乐队中四名伟大的音乐家,特别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后辈摇滚歌手及音乐创作者们的影响持续至今。披头士乐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领了轰轰烈烈的,被美国称为“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乐文化入侵浪潮,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的基础,彻底埋葬了“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王朝,统治了美国唱片市场,并影响了此后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 约翰·列侬(John Lennon) 【1980年12月8日被暗杀】 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 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2001年因病去世】 鼓手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 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Stuart Sutcliffe)【于1962年因病离世】 ☆“良知复兴”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摇滚巨星依旧层出不穷。一些摇滚乐队和歌手掀起了“良知复兴”运动,参与全球性的社会政治活动,为灾民、难民、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迫害的人以及艾滋病、癌症等绝症患者举行大规模的义演义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为救济非洲灾民所创作的歌曲《四海一家》,成为一首传唱全球的奉献爱心之歌。 爱 点一盏灯 把温暖传给每个人 这土地有你 才能够叫我们 我们心都善良(心都善良) 不忍心谁受伤 伸出手 不求回报的快乐 打开心门(打开心门) 给予真爱和心疼 关於爱 才会拥有得更完整 相信有股坚强 它来自心深处 是爸爸妈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We are the children) 你是我的兄弟和姊妹 是爱的世界 生命像花和蝴蝶 相互依偎才会美 珍惜身边你所爱的 Just You and Me 把手敞开 让需要爱的都进来 诚挚说 不会孤单一起走 这份爱是永恒 他来自心深处 是爸爸妈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We are the children)你是我的兄弟姊妹 是爱的世界 生命像花和蝴蝶 相互依偎才会美 珍惜身边你所爱的 Just You and Me 不要小看自己渺小的力量 你的双手可以拯救无数的希望 人生充满无奈 勇敢面对著未来 不要怕 这里有我有你还有爱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We are the children) 你是我的兄弟和姊妹 是爱的世界 生命像花和蝴蝶 相互依偎才会美 珍惜身边你所爱的 You and Me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We are the children) 你是我的兄弟和姊妹 是爱的世界 生命像花和蝴蝶 相互依偎才会美 珍惜身边你所爱的 You and Me 粤语版: 爱 献出爱心 谁愿见这不幸 真心爱 实践四海一心 在这天地内 充满磁心慰问 伤痛 谁也动了侧隐 献出爱心 全力挽这灾难 急需以信心爱心支撑 让爱心做旗舰 冲破阻隔界限 苦痛 谁也愿意分担 不分远近 不分富或贫 分担责任 同情共慰问 正因我亦是人 为救急 为活命 将爱心送赠 此际愿世上每颗心都靠近 不要叹息 求尽你每人一份力 悲伤 更应学会珍惜 是爱心动力 小我也是显出魄力 今天安泰惟盼 学会感激 不分远近 不分富或贫 分担责任 同情共慰问 正因我亦是人 为救急 为活命 将爱心送赠 此际愿世上每颗心都靠近 毒难照应 每颗心尽全力 默默磅暖意 爱心应是无敌 珍惜生命力 衰伤添新价值 今天以诚意共创造新绩 不分远近 不分富或贫 分担责任 同情共慰问 正因我亦是人 为救急 为活命 将爱心送赠 此际愿世上每颗心都靠近 2、电影和电视 (1)电影 诞生的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的努力人们的社会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等。 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片子虽然很短,却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 电影艺术的发展  发展阶段 代表  无声电影 卓别林及其代表作  有声电影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  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电影迎合大众时尚,在世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强大的竞争力。近年来,好莱坞采用最新科技手段制作了一些轰动全球的影片,如《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以及《珍珠港》等,使电影业在与众多大众娱乐媒体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实力。 世界其他各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中国、日本、伊朗等都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电影业。 电影艺术的作用:电影以其特有的方式沟通着世界。 (2)电视 时 间 姓名/国家 发 展  法国人塞列克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电视”这一名称的人  1926年 贝尔德(英) 公开演示机械扫描电视  1928年  电视收发实验成功  1923年 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 (俄裔美国) 发明电子电视摄像管  1931年  发明电子显像管  1954年 美 国 第一台彩电问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实现多路和卫星传播  ☆影视艺术的影响 电影和电视艺术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给人类带来娱乐和艺术欣赏;成为人们容易接受的传播媒体;加快了信息在世界的传播;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新变革。 ☆认识 一个艺术形式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在社会上究竟能获得多少人群的接受与支持,在于它在本质上多大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社会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