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要求] 第一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基本 要求 知道中国同盟会;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说明 学习时要注意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把握“新”的涵义,认识其时代进步性。  第二课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基本 要求 知道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方面的主要思想。 体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  发展 要求 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说明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体系。  第三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基本 要求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发展 要求 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及历史地位。  说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教学中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以理解。  [会考标准]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合格 优秀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①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②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 a a ? b c?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①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②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 a a ? b a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②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 a b ? b b  第一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同盟会;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能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新三民主义的质的飞跃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共十五大报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是引领这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三位伟人,以这三位伟人为核心创建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代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20世纪初) 1、背景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自1840年起,西方列强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连续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的实施均遭到失败。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林则徐等)、“中体西用” 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开展“商战”(洋务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维新派)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 “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政党──中国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10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基本内容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革命。面对社会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确立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 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给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保障(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它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4、评价 性质: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积极: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局限: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设问】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5、实践活动 表现: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影响; 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 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耕者有其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突出反帝;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力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关注工农生活  4、评价 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为何两党又会最终分道扬镳?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原则区别?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政治基础),但二者的不同点也非常突出,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除了民主革命阶段,还有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还有有八小时工作制及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 造成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两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的区别,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的目标,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 ☆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 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与能力 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方面的主要思想;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与社会革命变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和创造品格。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毛泽东个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的背景 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物质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时间:大革命时期 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理论成果: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对夺取革命道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向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个实践的过程当中,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原因 社会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实践基础:大革命及“城市中心道路”的失败 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时间:井冈山时期 主要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理论成果:初步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原因: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民主革命)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 内容: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 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从实践上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确性。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但真正取得革命胜利,路还很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偏离了毛泽东思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随着革命中心的转移,毛泽东思想步入成熟。 3、成熟(抗战时期) 客观条件: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 主观原因:毛泽东的不断努力 主要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理论成果: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理论的系统化) 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动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革命前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成熟标志: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4、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继续得到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毛思发展表现在:总结十大军事原则、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等一整套战略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建国后毛阐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并在经济恢复基础上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5、继续发展(建国后)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先后摆在党的面前。 内容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涉及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 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独立自主: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我们立国、建国的一个根本方针。 第四,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第三,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四,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教学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主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和初步提出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十二大前夕。 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冲破“两个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1981年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还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条主要之点,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初框架。 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9月的十二大到1987年的十三大 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阶段:十三大到十四大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并写入了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继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第一次飞跃以后,又一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当代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式确立命名阶段:十五大 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3、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4、历史地位 科学内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2、提出和内涵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评价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伴随着对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国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