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学习 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发展 要求   说明 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整个专题的总体目标,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习 要求 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发展 要求 概述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说明 教科书选择的典型例子所反映的反侵略斗争精神都有其特定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 “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习 要求 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发展 要求 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说明 本课子目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战的画面,贯穿着全民族团结御侮这一主线:中国军民由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的主要表现和最终结果。这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烘托出中国全民族抗战之伟大意义所在。   [会考标准]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合格 优秀  二 、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①鸦片战争的背景 ②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a a a b ? b a b c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①三元里抗英 ②黄海海战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a a b ? b a c   ▲3、伟大的抗日战争 ①卢沟桥事变 ②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 a a b a b ? a a c a c   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从侵华方式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就是要灭亡中国,实现其罪恶的“大陆政策”。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发动民众进行甚至压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中国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近代前期的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逐渐形成的。在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3、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西方列强在近代发动的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形成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2、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西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和侵略。培养学生宏观梳理列强侵华事实,并通过分析、综合和比较,概括出列强侵略使中国有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教学难点 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往我们一直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辨证地理解。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旧日的辉煌不再,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步入危机之秋的近代。列强为什么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在列强发动的一次次战争的推动下,中国怎样一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 为什么侵略中国→怎样侵略中国→侵略中国的影响 1、中国为何偏偏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2、列强是怎样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 3、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与清政府签定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封建制度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状况 自然经济统治的农业国 完成工业革命的工业国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天朝上国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资源市场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二、1840-199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 1883-1885 法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德、意、美、奥、英、日、俄、法 中国被迫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国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内容 危害  割地 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  赔款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 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关税协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三、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1848至一战) 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侵华方式特点的变化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矛盾息息相关的。 (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特征:此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还有侵略成性的沙俄。 成因:西方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资本主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以战争的手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许多侵略权益,为商品输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影响:此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中封国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由此萌发并不断发展。 (2)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特征:政治上,由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军事上,由“互竞’’侵略到“协同”侵略;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侵华格局是共同支配,美国占优势,至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 成因:19世纪晚期,更多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领土已基本被瓜分完毕,所以加紧了对华争夺。同时,各国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法发展相对缓慢,美、德发展迅速,俄国相对发展且有浓厚封建军事性,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而独霸中国,由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间的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所以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 影响:在政治上加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使中国封建统封建统治者逐步依赖于外国侵略者,最终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在经济上,使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被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思想上,随着西方列强仔略的深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传人中国,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归纳出“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与清政府签定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史实来完成表格) ①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 ②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 ③经济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践踏中国主权 史实/危害  (1)侵犯中国人民生存权   (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 破坏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       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读史感悟: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与能力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事迹; 2、发现中国近代历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此课,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大动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图片素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感悟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活动,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事迹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跌落至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人欺辱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备受凌辱... ... 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不断抗争,不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强强徒捶。” ——张维屏《三元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一、三元里抗英 1、原因: 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到三元里抢劫。(根本原因) 腐败的清政府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英勇抗击列强侵略。 2、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 台湾军民的斗争表现了他们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而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三、义和团运动(略) 义和团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结果(根本原因),同时清政府的腐败和黄河流域的灾难导致人民群众起来反抗。运动源于山东、发展于山东和直隶、在津京地区抗击八国联军运动达到顶峰,但是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失败。 ☆如何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体现了反帝的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是对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的有力回击。 “灭洋”始终是第一,但这里“清”不能理解为清政府,应该是中华民族。 同时它又是朴素的爱国主义,带有笼统的排外主义,这是农民阶级局限决定的。 “扶清”使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这是它最后失败的一个因素。 启示:农民阶级不能提出一个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具有麻木性和自发性;农民阶级由于局限性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总结: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这正是近代中国没有灭亡的原因,这些先烈们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做到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向和平的共同愿景。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 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民族危难——侵华日军的罪行 1、军事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思考:为什么要侵华? 既定国策;经济危机;中国内战(中国国内局势动荡,特别是蒋介石大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暴行 屠杀与蹂躏、细菌与毒气…… 3、血腥的殖民统治 政治:建立伪政权、经济:掠夺军需、文化:奴化教育、抢夺民财 二、共赴国难——中华民族的抗战 1、局部抗战——抗日救亡运动 (1)概况 中共表明坚决抗日的态度: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华北事变后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 东北抗日武装的形成(关外):、抗日义勇军、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 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自发抵抗(将领、事迹):①蔡廷锴、蒋光鼐;②安德馨;③宋哲元;④冯玉祥 西安事变:①西安事变是怎样发生?②中共主张怎样解决西安事变?③西安事变的结局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后方各界人民的救亡运动(关内):①工人②爱国工商业者③学生:一二·九运动 (2)特点 自发性、形式多样;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2、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认识 形成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接受改编。两党首先在军事上实现了合作。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认识: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动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初步形成,抗战初期正式形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来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是“抗日反蒋”阶段,从“八一宣言”发表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到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联蒋抗日”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两党阶级利益的不同是导致统一战线破裂的主要因素。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加上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国共关系逐渐破裂。1947年春,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国共关系完全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复存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虽然国民党在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共始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在思想路线上处于主导、核心地位。 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国内的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统一战线的复杂性,而复杂性集中表现为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突出的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 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发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有利条件。但英美等国在较长时间的对日“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集团对日妥协的倾向,这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又是不利的。 (2)国民党正面战场 主要会战: 凇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成功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得最好的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利——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1938年,为打通南北战场,日军决定进攻徐州,国民政府又组织了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1938年秋,此后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 :1940年,张自忠。 总体评价: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3)共产党敌后战场 1937.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建立陕甘宁边区-----…… 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①“百团大战” (时间、指挥者、战果)②少数民族抗日武装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比较 1、不同点 (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等。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4)斗争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2、相同点 (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1、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 (1)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正面战场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敌后战场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 (3)战场范围不同。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正面阻击敌人的进攻。敌后战场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正面战场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5)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用,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2、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联系 两个战场的联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互相依存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抵抗,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还是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在战略上的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三、日落东瀛——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国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四、浴火重生——胜利的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限。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两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距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 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结束语: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胡锦涛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