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程标准】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⑴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78年5月) 2.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上讲话) 3.主要内容: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⑵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⑶经济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⑷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 1.概述:⑴概念: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⑵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⑷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⑸根本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1978 ⑴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管理高度集中,分配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⑵过程:①初步改革: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普遍实行:经济上: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政治上:83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深入阶段:改革农村管理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⑶性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 ⑷作用: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以1992年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⑴原因: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缺乏活力。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⑵时间:1984年以后 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⑷措施: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⑸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⑴必要性:①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 ②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⑵可能性:①经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②思想: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 2.过程:⑴提 出:南方谈话:(92年初,邓小平)①社会主义本质问题;②姓”资”姓”社”问题;③搞好社义市场经济。 ⑵目标确立:十四大:(92年10月)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⑶理论完善:①十四届三中全会:(93年)《关于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②十五大:(97年)进一步完善社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⑷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⑵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