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 【整体感知】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归纳: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学器物(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制度(体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建立君主立宪制 学思想文化(核心)——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1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过程与方法: 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③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1、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概况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四 洲 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海国图志》 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⑶徐继畲:《瀛环志略》系统介绍各国史地、政治和风俗情况,介绍美国民主制度,赞扬华盛顿。 ⑷姚 莹:《康輶纪行》特别关注西藏地区,提醒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3、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在此,教师简单介绍早期维新思想内容及影响) 1、背景: 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 代表 地位 主要思想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①1898年《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理论. ②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  梁启超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文章立论新颖,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①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 ②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同封建束缚决裂。  严 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①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 ②意义:他的进化论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3、戊戌变法 ⑴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⑵性质:既是救亡爱国运动,又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运动。 ⑶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探究:维新派与抵抗派的思想有何异同? 抵抗派 维新派  不同 代 表 人物 林则徐、魏源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学西方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实现社会体制的变革(改良)   学西方内容 技术(器物)层面为主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政治体制为主   性 质 不同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变法改革  相同 都在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而找到维护统治、救国救民之策。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及确立: ⑴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⑵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2、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类别 要 点  时间 1905年—1907年  阵地 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与革命派的《民报》  内容 ①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②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 围绕三民主义开展论战。 (即改良道路与革命道路,君主立宪政体与民主共和政体之争)  影响 ①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②共和国的主张得到进步人士的拥护,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探究: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相同:主要目的相同: ①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不同: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探究: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 特 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主要主张: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难点突破 1.正确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悉夷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师夷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标。三者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2.比较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改革中国的教育,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其中一部 分人成为早期的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宣扬西学,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注重商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派力争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失败的 根本原因。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之所以未能实施,是因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刚产生,力量弱小,还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和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