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 1、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借古非今,扰乱民心。 2、评价 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消极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学习思考”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 政治: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民族关系: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 1、原因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作用  “儒学独尊”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得出原因2) ☆阅读材料,概括观点 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观点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材料3)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材料1和2)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不 同 点 原因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对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 同 点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表现 (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儒者参与国政。 (2)倡儒: 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 三、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措施 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有益于专制政体的稳固; 儒学因科举制而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工具;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