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百家争鸣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百家争鸣,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掌握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必修1、2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必修1、2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目标解析: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就是要掌握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张的差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也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1)容易混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到的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不知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史观,运用唯物主义去对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性质? 设计意图:历史唯物地进行分析,看到文化现象发生的本质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回答,总结如下: 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重点比较,领会知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填表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活时代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主要 观点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 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仁政:省刑法、薄税敛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民为贵,君为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   其它  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编写六经。 言论被编为《论语》 “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问题1: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 小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人接受 小问题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 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提示:1.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问题2: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和"礼"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例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⑴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⑵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⑶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参考答案: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问题三:其它主要流派及主张? 设计意图:一目了然,全面掌握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填表 学派 代表 时期 著作 主要内容 影响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①“道”是世界根本;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战国 《庄子》 ①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②追求“逍遥”。   法家 李悝 战国 《法经》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战国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①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③哲学方面。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③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问题1: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等等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问题2: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提示: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问题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掌握其意义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五、目标检测题 1、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培养学生的方面包括 ( C ) A、《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B、《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C、礼、乐、射、御、书、数 D、“四书”和“五经” 2、战国时期最早变法的思想家是( D ) A、商鞅 B、吴起 C、孔子 D、李悝 3、战国末期的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各诸侯国的显学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B ) A、商鞅 B、韩非子 C、孔子 D、老子 4、“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祟仲尼以下,学皆在家人。”材料主要强调了仲尼的 (C) A、政治成就 B、外交成就 C、教育成就 D、经济成就 5、“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B )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六、本课小结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孟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的思想理念对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