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发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建国初期、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背景史实,正确认识双百方针的正确性及实践意义。学生已经初步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内容不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且与也容易理解,所以是本学科的次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实践发展,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在实践中情况理解其思想的正确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 (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2、目标解析: (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就是指要要了解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大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后,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双百方针,在学术问题和艺术领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就是要通过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摧残,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正确性,从而理解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要理解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实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指导思想,能够推动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还缺乏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相应的流程中放映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出现曲折的原因? 设计意图:唯物分析特定时期文化现象出现的各种因素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归纳 繁荣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3)双百方针的提出 遭遇曲折的原因: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 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问题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目的及意义 设计意图:重点掌握双百方针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背景: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例题一: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这里他是在阐释(A) A.“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二为”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及“独立思考的自由”判断,这是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问题二: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相关内容谈谈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分析文艺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1)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2)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 (3)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问题三:概括文革中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了解文革中文艺事业情况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表现:(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八亿人个样板戏 原因: 左倾错误泛滥,影响到文化领域 例题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按戏剧分类,“样板戏”应属于(A) A.现代京剧 B.现代豫剧 C.现代话剧 D.现代越剧 解析:“样板戏”是在中国的“国粹”京剧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当时被称为“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故选A。 例题三:“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是非颠倒的年代,许多中外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遭到查封。其中“修”是指(D) A.西方的民主思想 B.三民主义思想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D.苏联当时的主流思想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也极为紧张,中国当时的官方称当时的苏联为修正主义国家,故称当时苏联的主流思想为修正主义思想。 问题四:通过对“双百”方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师生活动:“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变式问: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新思想;要勇于艺术创新。 六、目标检测题 1.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A)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2.“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B)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B.倡导科技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D.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按戏剧分类,“样板戏”《红灯记》应属于(A) A.现代京剧 B.现代豫剧 C.现代话剧 D.现代越剧 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而采取的措施包括(B) ①规定了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文学艺术的方针 ②给予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③建立中国科学院  ④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指挥红卫兵破“四旧”的中央领导机关是(C) A.中共中央政治局B.中央军委C.中共文化革命小组D.革命委员会 6.“满怀豪情下农村,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战天斗地干革命,永做革命接班人。”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是(C) A.红卫兵大串联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D.恢复高考 7.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C)           七、本课小结 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文革使中国文艺事业横遭摧残,为人们提供了沉痛的反面教材,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推动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梳理知识 提出 “双百”方针 活力初现(1956年) 贯彻 遭遇挫折(文革期间) 重现春天(1978年)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