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升入高二并且进行了文理分科。由于暑假期间学校进行基建,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上课,与兄弟学校相比,我校的教学进度大大落后。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顺利通过会考,这是新课改以来第一次高中历史会考,学校的要求相当高,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学生通过会考。对于文科班而言,由于选修课本本学期可能无法分发给学生,所以课时比较充裕。本学期整个高二年段只有两位历史教师,且都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文理分科之后,如何让理科班同学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顺利通过历史会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考试内容与要求: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要求:说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张,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讲述,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也是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教学流程】   本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线索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即: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说得对!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本专题的内容还可以跟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投影:专题联系 必修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Ⅱ: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投影:冲击篇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我们不妨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历史的再现。   投影:   据你所知说说明清时期:   大臣见到皇帝该怎样?   一位商人经商积累了资金,他将会投资于什么?   一位商人想远涉重洋去英国贸易,可能吗?   答:……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当时中国“最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了解世界吗?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史料。   投影: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问:林则徐当时对英国的看法正确吗?   答:非常可笑。   问:这则史料会改变林则徐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吗?   答:……   林则徐尚且如此,更多传统守旧的中国官员对西方的认识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呢?   投影:   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史实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鸦片战争前,中国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工业革命的大潮让西方人对地大物博的中国极感兴趣,但闭关自守的政策使西方国家无法实现其获得原料和市场的愿望,于是鸦片输入到了中国,它使中国人意志消沉,战斗力削弱,且白银大量外流,于是禁烟便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作为禁烟钦差大臣的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收集你认为能说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史实。   答: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林则徐的举动,最先冲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后来林则徐被贬,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请说说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答:……   投影:   魏源的《海国图志》据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著作,综合自己的研究所得而增订辑成。该书1842年初的刻本为50卷,1847年扩至60卷,1852年再增为120卷。   1854年(咸丰四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给日本思想界增添了无限活力。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奉之为“宝鉴”。日本面临着重蹈中国鸦片战争覆辙的危险,各界深感不安。《海国图志》所着力宣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恰于此时传入日本,正好适合了日本人民改变本国命运的心态,遂掀起轰轰烈烈的“攘夷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与《海国图志》有极深的思想渊源,这一点中日两国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投影: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问: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答: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可惜的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   播放:《圆明园》视频。   投影: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如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综上,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   答: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全面。   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清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所以睡眼腥松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是否可以全盘否认?你觉得他们的主张有何地位?   答:……   你觉得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答:传统守旧观念;胆量;智慧(放眼世界,关注现实,承认不足);……   投影:江泽民同志手书林则徐诗句。   温家宝总理以林则徐诗句作为工作态度的追求:“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   投影:《甲午中日战争图》《时局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图》   概括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   问: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答: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3、44页,了解他们的主要主张。   投影:《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的重要著作,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把孔子奉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问: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答: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问:作为立志要改革的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答: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投影: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   问:这则材料反映了梁启超的什么主张?   答: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亡图存。   既然“变”是公理,对中国来说,又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无以图存,那么从哪里入手,变法的根本又是什么?梁启超说: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问:梁启超说的“变官制”指的是什么?   答:实行君主立宪制。   投影:变专制之法为立宪之法   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投影: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之时,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我们福州人的骄傲——严复被称为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翻译了《天演论》。   投影:   《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问:严复把它翻译到中国来,用意何在?   答: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投影: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现在请同学们归纳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资产阶级 维新派 代表 主  张 共同点   康有为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 ⒈反对君主专制 ⒉主张君主立宪制 ⒊变法图存 ⒋发展资本主义   梁启超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严 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说说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政治方面: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思想方面:⒈资产阶级启蒙运动;⒉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   投影:孙中山像。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初步形成。   投影:    本课我们学习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向西方学习的史实,请同学们列表归纳。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阶 级 代 表 思想主张 特 点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技术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 复 实行君主立宪 学习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推翻封建政府 实现民主共和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对于理科班而言,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只要了解康有为、梁启超即可。   三本必修课本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都是一笔带过。另外,课本上居然没有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内容,这导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论战”等内容就不好展开了。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42页“学习思考” 答: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中国现代化首先从思想上开始变化。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课本第43页“学习思考” 答: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课本第45页“史家争鸣”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时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十分腐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已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所以清政府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现状,不可能救中国。   课本第45页“自我测评” 答:正确。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运动,主要是在经济上进行变革,并不能改变中国的政治。只有实行政治体制的变革,才是所谓的“变政”。   课本第45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有合理的方面。美国人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动人民,没有调动人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的。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