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前提条件) (1)理论准备:七届二中全会及毛泽东的报告。 (2)过程: 1949年9月, 在北平开幕,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 标志着新中国正式建立。 (3)成立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为 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形成过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①法律和组织基础: 。 ②建立标志: 。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继续存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 八字方针的提出。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①法律依据: 。 ②概况:三级机构 ;五个自治区 。 ③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 。 。 (二)预习检测 1.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中共八大召开 解析:1954年秋天,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从此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C项符合题意。 2.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解析:四个选项中,A和B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 事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它的三十周年庆典应该是1988年,故D排除。C项符合题意。 疑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二)互动解疑 1.试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什么?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行对中国政治建设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 A.七届二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八七会议 2.下列文件中,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 )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中国三大政治制度是指 (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确立 C.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8.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9(选做题).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据此回答: (1)新中国建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2)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日期   自评   组评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严重破坏和践踏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了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 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良好开端: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 ,分析了 ,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国内民族团结;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中共八大是 。 (2)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革的开始。 严重危害:文革破坏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摧残了 ;肆意践踏了国家的 ,给党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2.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题报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2)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 ④做出实行 的重大决策,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3)影响: ① ; ② ; ③ 。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初步构想。 (2)1982年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 》,这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它规定了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进行 。 (3)中共十五大提出 的历史任务。 (4)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把这一方略以 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预习检测 1.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于2008年3月2日到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申纪兰是中国唯一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被称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下列事件她没有经历过的是( ) A.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曾连续十年没有能参加全国人代会 D.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解析: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文革”期间,曾经十年没有召开全国人代会。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故选项A、C、D她都经历过。B项是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B符合题意。 2.在中国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解析:“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政治建设。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的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C符合题意。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 (二)互动解疑 1.“文化大革命”对国家重要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的意义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 A.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 B.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认为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修正主义 2.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方面造成的最深刻的教训应是 ( ) A.反对个人崇拜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重视民主法制 D.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 ) A.中共八大召开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 ) A.民法 B.宪法  C.行政法  D.刑法 5.1980年邓小平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 ( ) A.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B.必须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C.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6.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 ) A.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B.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 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加强立法工作 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8.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主要是( )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回答: (1)江泽民同志认为要“依法治国”。请简述其理由。 (2)请联系实际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你在这一方面应该怎样做?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内容: 。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 宣告采用 统一祖国; ②1981年9月,叶剑英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 》 中阐述了这一思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问题的解决:回归时间: 年。 (2)澳门回归祖国:回归时间: 年。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基本方针: ; (2)进展状况: ①1979年元旦实现两岸真正停火;②1980年逐步打破了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③1992年10月,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史称“ ”;④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⑤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 (二)预习检测 1.(2009·上海)“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1997年6月30日午夜到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此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故题中警察说从“皇家警察”变为“香港警察”。D项符合题意。 2.按照“一围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解析: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台湾问题不同,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是港澳不能有自己的军队,只能由中央派驻军队。D项符合题意。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1997年6月30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于6月30日午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二)互动解疑 1.“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一国”和“两制”具体指的是什么? 2.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3.分析中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第一次明确公开提出 ( ) A.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B.“一个中国”的思想 C. “一国两制”的构想   D.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构想 2.对“一国两制”介绍不确切的是 ( ) A.是邓小平在借鉴了历史上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B.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香港、澳门的回归是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进行的 D.祖国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一国两制”构想的根本目的是 ( ) A.推动港澳台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 B.加强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交流 C.实现祖国统一        D.解决双方争端 4.陈水扁当政期间,海峡两岸斗争的焦点是 ( ) A.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是否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C.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是否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5.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签署的时间分别是 ( ) A.1984年、1985年 B.1984年、1987年 C.1987年、1997年 D.1987年、1999年 6.香港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 ( ) ①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③香港人民从此过上了社会主义幸福生活 ④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7.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其原因主要是 ( ) A.特别行政区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B.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特别行政区除高度自治外与大陆各行政区没有什么区别 D.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8.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重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实现通商、通邮、通航 C.和平统一台湾 D.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 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2)材料二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指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有赖于海峡两岸的合作,合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 日期   自评   组评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一)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开国大典 (3)国家政治建设 2.(1)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2)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1)《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因为它行使国家立法权力,立法权力主要包括: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的权力;选举或决定任命和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项,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等权力;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权力,以及应当由全国人大行使的其他权力。这些权力具有全权性和最高权威性,具体体现了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四、1.A 2.A 3.D 4.D 5.B 6.C 7.A 8.C 9.(1)新中国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大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权力;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二、(一) 1.(1)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 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和法制 2.(2)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重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改革开放(3)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国家根本大法 三、(二) 1.第一,“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第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2.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第二,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3.“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治国方略,标志着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1.A 2.C 3.D 4.B 5.A 6.C 7.A 8.B 9.(1)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2)只要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我们国家才能健康发展,长治久安。作为青少年,应该如实做到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二、(一) 1.(1)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①《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方式③ “一国两制”④《政府工作报告》 2.(1)1997 (2)1999 (3)它标志着中国国土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③ “九二共识”⑤一个中国原则 三、(二) 1. “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①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关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法律依据:《联合声明》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④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⑤准备充分:全国人民喜迎香港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四、1.A 2.A 3.C 4.A 5.B 6.B 7.D 8.A 9.(1)痛感海峡两岸分隔,渴望祖国统一 (或者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期盼)。 (2)关键是没有外国的干涉而实行两岸平等会谈。“一国两制”。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台湾当局承诺“一个中国”的原则。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