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出现 ①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②原因: 。 ③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 生、 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④政治特色:早期国家的君王用战争平定四方,分置官员,确立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早期国家的政治权力接替通常以 的方式实现。 (2)夏商政治文化 ①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②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 ,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商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 密切结合,商王通过占卜手段主宰国政。 2.西周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对象: 、 、 。 (3)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同时受封的诸侯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 (4)评价: 。 3.宗法制 (1)实质:是按照 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 制度。 (2)概况:周天子以 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他们对于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其最大特点: 制。 (3)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 ——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4)作用: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预习检测 1.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 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解析: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它不仅是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国国君也有权力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还可以分封士。因而分封制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严格的多层次的奴隶制等级关系。D项符合题意。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周王的妻妾 周王与妻妾所生的后代  妻(正室) 三哥(20岁) 四哥(14岁)  妾一 大哥(25岁)  妾二 二哥(22岁)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解析:按照宗法制的规定,权力、财产、土地由嫡长子(即正妻所生长子)继承。正确答案为C。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河南新密古城新石器时代城址图 城的出现是早期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互动解疑 材料一 封邦建国,以蕃屏周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国其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 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史籍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久,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材料三 八年,伐陆浑(即嵩山地区,距洛阳仅六十公里)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 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什么是分封制?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何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周王地位、分封对象、受封诸侯的义务)?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材料四 材料五 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礼记·大传》 问题2:材料四、五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你能根据材料四结合课文知识概要说明这一制度的内容吗?西周推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突出特点?依据材料五和课文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3:以上两种政治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 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度。 问题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朝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 实行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实行宗法制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是历史的大倒退 C.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 D.阻碍了社会进步 2.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嫡长子继承制 3.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外族的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 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5.《荀子·儒效》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 )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以血缘纽带维护分封制度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6.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 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7.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 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 8.在江苏省丹徒县出土过一件青铜器簋,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说明周王对于功臣的重视   9(选做题)、阅读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上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 (2)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分析其实质和作用。 日期   自评   组评    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六王毕,四海一” (1)过程 ①统一六国:秦国于 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北伐匈奴: 措施:公元前215年, 率军北击匈奴,收回 ;修筑 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地区: 措施: ; 。 秦在岭南置郡的意义: ④将“西南夷”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措施:开辟 ;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秦在“西南夷”部分地区委任官吏的意义: 。 (2)秦统一的意义: 。 2.海内为郡县 (1)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以巩固统治。 (2)主要内容: ; 。 (3)特点(即与分封制的区别): ; 。 (4)影响: 。 3.百官公卿 (1)皇帝制:特点是 。 (2)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责分别是: ;太尉主管军事; 。 (3)作用及地位: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 ”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称为“汉承秦制”。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 (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皇位世袭制 解析: 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位的家族传承,这与强 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最为接近。D项符合题意。 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意图”。A项、C项带有根本的含义,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定范围。D项符合题意。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气势恢宏的长城和秦陵兵马俑 (二)互动解疑 问题1:简述秦朝“大一统”的地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秦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秦朝统一的实现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研究问题2 材料一 秦朝建立就如何巩固统治展开“朝议”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问题2: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谁的建议?请简要介绍这一制度? 拓展探究:列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官吏任免及与中央关系    实质    影响     相同点   认识: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问题3:材料二中提到的丞相、廷尉其职责分别什么?请你介绍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情况。“朝议”是一种什么政治现象?该如何认识它的作用? 归纳拓展:秦朝建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建立起“大一统”政治体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阅读下列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示意图,归纳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秦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也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灭六国 统一的过程 击匈奴、取河套 走向 “六王毕、 凿灵渠、政南越 大一 四海一” 管辖“西南夷” 统的 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汉 目的 政治 地方:海内为郡县 内容 特点 秦朝“大一统” 影响 政治制度的建立 皇帝制 中央:百官公卿 三公九卿 朝议制度 汉承秦制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为了加强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秦王朝开辟了( ) A.直道  B.五尺道 C.灵渠 D.郑国渠 2.“六和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 (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3.秦朝统一产生的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5.当我们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时,我们想到这一地方行政长官是( ) A.诸侯 B.县长 C.郡守 D.省长 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7.右下图兵马俑体现了秦朝的尚 武精神,此时掌管军事的最高职 位是 ( ) A.典客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8.《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监察制度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外国学者大都按照自己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材料中的“领主封建制”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 (2)第一次“大革命”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3)简要指出第一次“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法令出一 (1)皇权的主要特点: 、 ;呈不断加强趋势。 (2)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 。 2.君权和相权 (1)汉至宋代的发展演变 ①汉代: 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内朝)与“外朝”格局。 ②唐代:实行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 。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设 ;“参加政事”。 (2)总趋势: 。通过分权以削弱相权。 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发展演变 ①秦: ,负责监察中央官吏。 ②西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中央行政机构; 负责监察地方政治。 ③以后历朝监察机构: 、 等。 (2)评价 ①积极: 。 ②消极: 。 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 、 、 三个阶段。 (2)察举制 定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 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演变: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 。 评价: 。 (3)科举制 定义:用 的办法来选拔人才。 评价:进步性: 。 弊端: 。 5.行省的设置 (1)元代地方最高常设行政机构是 ,简称 。 (2)在十大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 。 (3)职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定期 。 (4)中央对行省官员的管理: 。 (5)影响: ;有利于维护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预习检测 1.以下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的趋势是 ( ) A.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汉朝设刺史制度 C.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北宋设置通判 解析: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刺史制度、北宋的通判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唐三省六部制是分割丞相的权力,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合。C项符合题意。 2.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 ) A.皇权高度加强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或观点。此材料中的观点即治天下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从中可以得出结论。B符合题意。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下面秦始皇后有作为皇帝的代表,你知道他们都是吗? (二)互动解疑 问题1、完成汉、唐、宋、元、明削弱相劝的措施表,从中可以看出君权与相劝演进的趋势如何?实质是什么? 自秦以后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简表  朝代 主要措施  秦朝 设立丞相,丞相权力很大  汉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趋势 实质 问题2、整理完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标准      特点      局限      演变特点 阅读材料探究解决问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 《唐摭言》载:“文皇帝(隋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 材料二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元朝高明在《琵琶记》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问题3:从材料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科举制作用的看法? 问题4:什么是行省?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行省制度的设立有何意义? (三)课堂总结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元政治制度的演进 制度  演进 演进的特征   皇帝制度 至高无上、独断性、随意性    丞相制度(君权与相权) 汉:频繁更相、设立中朝     唐:三省六部制     宋:设副宰相,分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君权;设三司,分财政权;    监察制度 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     以后:御史台、都察院等;宋:提刑司专职监察刑狱    选官制度 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科举制(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地方行政制度 汉:郡县制、封国制,郡国并行     元:行省制度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皇帝制度始于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黄帝 D.炎帝 2.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 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 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先后经历了下列哪三个阶段 ( ) 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D.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6.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7.我国现在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是“省”。这种省制始创于 (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8.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 9(选作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试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加以简评。 日期   自评   组评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三课时) 一、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明太祖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下令 ,六部 隶属于皇帝,以加强专制统治。至此,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形成:明成祖时,设立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但其成员官位较低。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皇帝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妨碍阁权,导致明朝统治日益黑暗。 2.军机处 (1)军机处的设置 ①起因:清 年间,为适应 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为军机处。 ②职权: 。 ③特点: 。 (2)雍正帝建立地方大员不经过中央机构,直接奏事于皇帝的制度叫 。 (3)评价军机处和密折制: ① 。 ② 。 ③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同时也表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① 。 ② 。 (2)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 ②对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的重视。 ③实施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时期开始出现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叫做 。清代 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3)作用:①加强了中央对蒙古、新疆和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②基本奠定了 。 ③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预习检测 1.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解析:明朝时朱元璋已废除了宰相,并立规永不设立丞相,在我国存在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彻底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所以清朝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D项符合题意。 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所阅奏折起到的作用只是参考,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 日期   自评   组评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文说史: 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丞相胡惟庸。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诛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告结束。 丞相制度就此终结 (二)互动解疑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探究解决问题1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勇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勇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问题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 问题2:内阁首辅是宰相吗?从地位和对皇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宰相与内阁的不同? 宰相 内阁  相同点   不同点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结论    阅读材料三、四、五,探究解决问题3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问题3: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军机大臣有何职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作用。 (三)课堂总结 1、本课知识总结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本课知识结构: 背景:废除丞相 明朝—内 形成及演变 明清 阁制的形成 特点(与丞相制比较) 时期 影响 君主 原因、时间、职权 专制 设置军机处 特点 制度 清朝 影响 的空 密折制 前强 法规章程 化 基本原则 清朝的边疆政策 具体措施 历史作用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积极、消极 2、专题总结 (1)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尤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 央 地 方  夏商周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发展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产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影响具有双重性: 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③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④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四、课后——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1.当看到某封建王朝的宰相处理全国政务的场景时,我们可以断定它不可能出现在 ( ) A.明成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汉武帝统治时期 D.宋太祖统治时期 2.“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 A.草拟政令 B.发布政令 C.监察百官 D.传达圣旨 3.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4.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 )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亲政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5.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 要在于它 ( )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清朝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土司制度 7.近代中国的版图是在何时基本奠定的 (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前期 8.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理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的官职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叶以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 (2)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3) 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日期   自评   组评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一) 1.(1)②农耕经济的发展 ③文字 ④禅让(2)①宗族关系 ②宗法制 神权和王权 2.(2)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4)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1)血缘宗族关系 等级 (2)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3)卿大夫 三、(二) 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主要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 宗法制。 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是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的一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关系 推行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地长子继承制 影响:①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其他宗族被排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护统治者内部的政治联系)②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3.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四、1.A 2.B 3.D 4.D 5.C 6.D 7.B 8.A 9.(1)西周时期。 宗法制。 (2)嫡长子继承制。 (3)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 联系。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二、(一) 1.(1)① 公元前221 ②蒙恬 河套地区 长城 ③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④“五尺道”。 是“西南夷”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2)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 “道” (3)由中央垂直管理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3.(1)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3)“朝议” 三、(二) 1. 过程:①东灭六国,建秦朝,都咸阳;②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③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④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 统一实现的条件:①人心所向,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国力强盛;③雄才大略,策略正确 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和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3)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 焦点:推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理由:丞相:诸侯初破,不行分封,不能安抚稳定统治 李斯:周因分封,导致诸侯诛伐混战,“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天下皆为郡县,而给以诸子公卿重赏,甚足易制(天下便容易控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相继萌生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②秦朝建立,实现统一;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以巩固统治。 (3)主要内容: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行政机构;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 (4)特点:由中央垂直管理郡县;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5)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拓展探究: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以血缘关系划分 按地域划分  官吏任免 及与中央 关系 受封诸侯血缘世袭诸侯在封地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履行一定义务 官员皇帝任命、派遣、无封地、领俸禄,不得世袭;直属中央  实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响 最初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后来诸侯割据,导致分裂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形成,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   相同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 (1)中央官制的设置: 皇帝制: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帝位世袭 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 (2)朝议制度 含义:朝议又称廷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在秦代,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往往以“朝议”方式参与讨论,皇帝通常在他们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裁决。 作用:①集思广益一定程度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②在君权至上的专制体制下,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三)课堂总结: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1.B 2.B 3.D 4.C 5.C 6.D 7.B 8.D 9.(1)西周。分封制。 (2)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3)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以后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二、(一) 1.(1)独断性(权力天下独尊)、随意性 (2)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1)①汉武帝 ②三省六部制 宰相 ③中书门下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1)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御史台、都察院 (2)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清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4.(1)“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推荐 九品中正制。体现封闭特征,民意无从体现(3)分科考试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弊端: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其消极性日益显现。 5.(1)行中书省 行省(2)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3)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4)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并且采取省官互迁的方式加以控制(5)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二) 1. 自秦以后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简表  朝代 主要措施  秦朝 设立丞相,丞相权力很大  汉朝 武帝频繁更相;设立中朝制度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宋朝 设副宰相,分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军权;设三司,分财政权;  明朝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劝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2、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西周至春秋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标准 血缘 德行(贤良方正) 德才(实际上是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职世袭 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但带有封闭性特征 设立中正官,人才分等 择优录取,仕途开放  局限 被限定在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演变特点:选举标准呈现 血缘——德行——势力——才能,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裁决权力呈现:地方——中央——皇权,越来越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原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朝建立、实现统一,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以巩固统治 作用:积极: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相对公平公正。 局限:①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尤其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学问和技术的发展;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③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或只称省。 内容: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设土知府、宣慰司. 另有两个单列行政区划:中书省辖区——腹里;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职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军事、赋税征收和军队调动,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须定期朝觐,省官互迁 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三)汉——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重视监察,效能十分有限。 (3)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四、1.A 2.B 3.B.4.D 5.C 6.A 7.C 8.B 9.(1)察举制。世官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隋(或隋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进步性。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二、(一) 1.(1)罢除丞相职位 直接 (2) 内阁制 助理机构 (3)宦官参政 2.(1)①雍正 西北军务 ②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无决策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带有明显封闭性 (2)密折制 (3)①明显提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中央集权日益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3.(1)①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 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①理藩院 ③改土归流 雍正 (3)②近代中国的版图 三、(二) 1、原因: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②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③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影响办事效率。 2、 宰相 内阁  相同 点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点 地位 国家法定,制度赋权 无法定地位;属于咨询内侍机构 依靠皇帝信任;受司礼监制约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结论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制约皇权  3、 ①时间:清朝雍正帝设置; ②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③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无决策权 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三) 1、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史实表现: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设立的内阁制,仅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皇权的极度膨胀,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明清以来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1.A 2.D 3.A 4.D 5.D 6.B 7.D 8.D 9.(1) 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2) 没有实质意义。因为: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都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 (3)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