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背景类——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2.主观原因类——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3.客观原因类——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外在的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4.根本原因类——是相对于具体原因而言,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社会主要矛盾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5.主要原因类——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现实作用的因素。 6.直接原因类——是相对于间接原因而言,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7.目的类——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体现了目的性的不同。 8.特点类——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9.性质类——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10.实质类——也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11.评价类——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12.评论类——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往往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论,评论要简明扼要。 13.联系类——是以之作背景和依据,用以说明和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14.论证类——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史实说明。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所论问题相关的事实,概括列出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推理说明。(3)理论论证。即通过分析观点与相关事实,说明其符合或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原理。 15.说明类——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 16.变化类——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1日体而有新体,谓之化。 17.趋势类——事物发展的动向。侧重于历史发展方向或未来之状况,应理解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8。措施类——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 19.立场类——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一般是指阶级立场。 20.意义类——指价值;作用。多指积极作用,重要意义有时可称为“积极影响”或“进步性”。 21.如何类——用什么手段或方法。(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的?) 22.怎样类——泛指性质、状况或方式,在非选择题中多用于设问,回答“怎样”时要注意区分“程度”或“涉及的方面”。 23.内容类——一是指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二是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 24.理由类——事情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道理。“理由”比“为什么”更直接,更要简明扼要回答。 25.影响类——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有些地方积极影响又与意义相似。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