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⑴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①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战争的严重破坏 。 ②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困苦。 ⑵恢复:到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⑶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⑴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⑵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⑶成就: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⑷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⑴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途径方式:农民和手工业者分别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⑶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3、性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⑴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⑵内容:A.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 B.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⑶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探索的失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⑵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⑶实践:①”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一大二公”。 ③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⑷评价:①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②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成功的探索——八字方针(1960年) ⑴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⑵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⑶意义:62年经济恢复和发展。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4、探索的失误——十年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与调整 ⑴原因:”文革”动乱冲击经济领域。 ⑵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⑶调整:①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正确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失误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3、经济建设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与法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