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日趋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来源:Z_xx_k.Com] (二)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诸子的思想 1、儒家: (1)春秋的孔子(被尊称为“至圣”): 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伦理观上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的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战国的荀子: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提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2、道家: (1)春秋的老子: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有对立面并且互相转化(朴素辩证法)。 (2)战国的庄子: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3、法家: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张改革。 4、墨家 战国初期的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要观点和目的: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为了加强君权);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来源:Z+xx+k.Com] 3、西汉新儒学的实质: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二)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并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三)影响: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汉朝之后到宋明之前的儒学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收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四、宋明的程朱理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一)程朱理学 1、北宋——程颐、程颢????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核心思想);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穷理格物”。 2、南宋——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程朱理学的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来源:学。科。网Z。X。X。K] 用纲常名教严重束缚人的思想。 朱熹编著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科教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传播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又称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不同点——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本原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而存在。 理是内在的“心”。  哲学类别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方法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相同点: 1、内容: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2、哲学范畴:都强调现有意识再有物质,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2、本质:都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五、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一)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 1、观点: 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2、评价: 具有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斗争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 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作用:具有民主思想启蒙的作用; 对当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 1、黄宗羲: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主张共工商皆本。 2、顾炎武: 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源:Z,xx,k.Com] 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来认识;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局限性:虽然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只是当时封建制度衰落的客观反映。 单元知识整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