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及复习总结与2012年高考复习备考设想 (一)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 一、从结构变动看试题的纵横趋势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在结构上的重大变动是必做部分由一题(40题37分)变为两题(40题25分+41题12分)。从表面看,是照顾政史地三科题目均衡,实质上是继续突出对历史纵向线索的考查,寻求小切口、深分析的能力要求。但个人认为其对考纲所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之“中外关联”的横向趋势考查不够,与2010年同卷相比,虽突出纵向深入,但横向综合性稍显不够,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 纵观新课程后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从试卷结构上反映出这么几种趋势。一是强调纵横结合的综合性趋势。以北京卷为代表,山东、福建和四川等卷影从。非选择题基本都体现了在古今贯通的纵向和中外关联的横向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结合。甚至追求政史地三科或政史、政地和史地之间的某种结合。突显了文综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二是强调纵向线索的小切口、深分析趋势。以上海卷为代表,安徽、广东、浙江、天津等卷响应。还有2011年的全国课标卷,在积极地表态。突显了历史学科思维的特点,强调了对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三是强调必做加选做的多样化趋势。以最早开展新课程的地区山东、宁夏为代表,上海、福建等卷积极呼应。强调了学生主体选择的主动性,体现了高考选拔的多样性。不管哪种趋势,都体现了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能力立意的趋势和要求,不能是此非彼。 如果和往年相比,全国新课标卷由纵横结合的综合性趋势在向强调纵向线索的小切口、深分析趋势靠拢。我认为这不是全国新课标卷的趋势,而是一种呈现自己立意的试探。是继续坚持这种试探,还是重回综合性的轨道或将这两种趋势做一结合,都是有可能的。这对我们复习的要求是,不能只紧盯全国新课标卷的纵向变化,还要站在新课改后全国各地卷高考趋势的整体上去看。才能真正不受试卷结构变动的影响,进行稳操胜券的复习。 二、从难度看试题的思辨性 2011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在难度上与去年保持了基本的稳定。但与全国各地卷相比,新课标卷显得更具思辨性,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更逻辑、发散和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命题材料选用明显比其它卷的要长,而且每道题都有相当的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和提取信息的难度。二是设问的指向性不具体,如常用这反映了、这表明和这说明等。拓展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和角度。三是理解的深度要求更高。其它各地卷有更多历史现象判断的试题,而全国新课标卷多是在判断现象基础上,对现象原因的剖析或对现象比较的认识。四是与教材具体知识的亲疏上看。其它各地卷历史信息明朗、与教材联系更直接。全国新课标卷的比较间接。如2011年的31题《东南互保约款》;2010年的28题数量和比值平等。五是从题支设置上看,全国新课标卷的每个题支与题干联系紧密,题支之间有很强的分析辨析意味。这些方面,无疑增加了全国新课标卷的难度,使这份试卷对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要求更强。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加强深入分析和方法指导。 三、从题型看试题的相对新颖性 从近两年的全国新课标试题来看,题型每年都有微动。如2010年40题第(3)问,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是近年流行的SOLO评分法类试题。2011年的41题,评述材料中西方崛起观点也属此类。既对学生做了学科方法的要求,有强调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和评述论证的多点结构。要求学生看问题的深度、角度和方法。这样的题型虽新,但也是近年全国各地卷中试探过的题型。所以题型变动,一般在全国各地卷探索的基础上互相借鉴学习,具有相对的新颖性。 全国新课标卷近几年始终保持着对学生史学方法,学科特有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去年35题中日史学记载,40题第三问要求史论结合;2011年41题评述观点、史论结合;人物和改革类试题经常涉及的评价方法,一分为二、阶级分析法、历史地看待问题、全面地看待问题等。这些也是试题新颖的表现。但也是新课改后全国各地卷共同探讨的趋势,新颖依然是相对的。所以洞悉、熟悉全国各地涌现的新题型,就能把握全国新课标卷的题型动向。 四、从能力立意看几个重要的考查角度 纵观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能力立意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重要的角度,而且有延续性。 1.古今纵向联系的角度。 考查学生对历史延续性的认识,养成追根朔源的历史思维。如2011卷24题西周对秦汉统一影响;2010卷24题分封制对省、自治区简称影响;25题郡县制对后世观念影响。均属此类。 2.古文阅读理解角度。 如2011年26题黄宗羲《名夷待访录》言论精神实质的理解;2010年26题王安石观点的理解等。均属此类。 3.从新视点、小的方面洞察经济发展角度。 如2011卷25题以货币的使用看南北朝区域经济;2010卷27明代宝钞的使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理解历史,多角度去审视问题。 4.探究原因类角度。 在判断历史现象基础上,强调分析现象产生及现象之间的原因,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把握和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如2011卷28题巴黎公社文告;29题太平天国反孔尊孔;30题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34题国企工资改革;2010卷30题“日本新词”;32题彼得格勒征粮;34题中苏未再续约等均属此类。 5.设问无指向性角度。 这类题往往用“这表明”、“这说明”、“反映了”等设问语。没有明确的指向,增加了试题判断的难度,注重学生的观察、理解和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如2011卷25题南北朝区域经济;31题《东南互保约款》;2010卷27题明代宝钞;29题英美关系等均属此类。 6.史学研究方法角度。 注重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学科特点和认知方法考查。如2011卷41题西方崛起评论;2010卷35题中日史学记载;40题第三问理解“历史前提”等均属此类。 7、周年热点角度。 201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年,巴黎公社成立140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成立90周年等。全国新课标卷命题上有强烈的反应。2011卷28题巴黎公社文告;29题太平天国尊孔反孔;原卷46题民主思想与实践,涉及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都说明迎激现实热点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角度之一。 以上本人从试题结构、试题难度、题型的新颖性、命题角度四个方面对2011年和去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某些方面做了对比分析。旨在感知全国新课标卷的某些规律和趋势,期望对2012的复习备考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粗劣之处见谅。 (二)2011年高考复习备考回顾总结 2011年是河南省第一次新课程高考,从考后了解的情况看,学生普遍反映文综没考好,失分较多,这固然与全国新课标卷的难度、思维深度有关,更与我们的复习备考有莫大的关系。 一、坚持了纵横线索的复习引导 学生内化的方法、过程引导不够 历史学科的纵横复习,符合高考命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趋势。在2011年的复习备考中,各校不管采用何种专题次序,也无论进行了几轮,基本围绕了这两个大方向,这对适应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复习的效果和学生理解深度取决于学生内化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我们的复习过程都存在教知识比方法多,讲得比学生自主领会的多,学生自主思考、内化的时间少,也没有任何检查监督保证。对学生学法指导,个性化辅导也不够完善。这是今后复习备考我们应该特别加强的地方。 二、注重了基础和能力训练 缺乏检查和针对性的类型训练 2011年的复习备考中各校在基础和能力方面都很明确。史实需强化记忆,能力需要训练。也不同程度采取了记忆和训练引入课堂的办法,比以前的复习有所改观,也在阶段性的复习中出现过可喜的变化。但总体来说,史实的记忆缺乏具体检查和检测的常规手段,学生掌握的程度比较模糊,导致基础史实重视了但未夯实。能力训练各学校都给予了足够重视,甚至从一轮复习开始就进行了真题训练。但训练也只是针对某些专题知识而言,对命题类型角度,能力分层,答题方法规律等缺乏针对性系统训练。更不能把训练留给学生自由发挥。 三、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但课堂高效性仍不够 新课改后,课堂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学生活动多了,和教师之间的问答互动更频繁了。教师大讲特讲的现象少了。这样的课堂变化虽可喜,但离高效课堂还有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部分,没有彻底放给学生或放给学生缺乏有效办法;二是教师讲解缺乏点睛和释疑性,在常规和老生常谈上浪费不少时间;三是课堂生成性太少,学生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打开不够,更无法引向深入,使课堂缺乏探究性。这些是今后课堂复习努力的方向。 四、试题多种多样 缺乏训练的层次性和自创性 每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中,各校采用试题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大有取天下之长为我所用之势。但试题太杂、太乱,东一榔头,西一拳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循序渐进,也缺乏对全程试题的有效编排和自我设计。更谈不上按照全国新课标卷的能力、角度要求自创自编、如法炮制了。如果我们加强对试题的编排和自创,就能把握学生能力层次进步的主动权,轻松应对高考。 以上是我在2011年复习备考中的得失体会。总体感觉,我们的复习,很多方面都注意到了并引起了重视,但细节做得还不够,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方法。相信来年的复习我们应该从细节着手,从有效、科学的应对方法上着手。 (三)2012年高考复习备考设想 一、科学指导是前提 高考复习备考也是一场师生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的意识、方法和组织设计。如何有效地组织高考复习,把握高考复习的某些规律性。我们应该把本校的高考复习放在全国高考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放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去把握。科学地理解考纲精神,透析课标要求,研究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题型类型,探究本地高考试卷的命题角度、能力要求和思维呈现方式,了解考试命题中心专家的学术倾向等,都是我们在科学地把握高考,用这些探讨的成果去指导高考复习,我们的复习才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切不可在复习中单凭固有的经验,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妨害高考复习备考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二、纵横结合是方向 无论从考纲、课标,还是近几年的考卷,我们都能深刻领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势。这个趋势决定了我们的复习必须是在深刻剖析纵向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线索的综合拓展。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以梳理纵向线索为重点,以发散横向线索为延伸,作为整个高考复习备考的主体,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学生纵横结合的学科思维方式。 三、课堂改革是关键 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不够彻底和深入。传统的满堂灌在课堂还时有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远远不够,课堂再生性的探讨还太少,这些都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着课堂高效的发挥。即便是高三,我们的课堂也要改革,也正是因为高三,我们的课堂必须改革。 面对课堂改革,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综合全国各地课改的办法,汲取名校的经验。我认为可以把课堂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拓展、随堂能力检测、课堂讲评升华。课堂四个环节的进行以一份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作为依托。一是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设计,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便能解决。解决学科专题的基础知识。二是教师答疑拓展部分的设计,侧重难点、重点释疑,专题的现实拓展和延伸,教师可通过材料和问题设计,注重矛盾、思维冲突的设计,打开学生思维,促成课堂再生资源,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三是随堂能力检测部分设计,教师可精选真题或自创自编,体现思维能力,迎合高考命题角度,符合全国新课标卷能力要求呈现方式。让学生限时检测。四是课堂讲评升华部分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检测部分命题思路和做题的方法规律。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评价和整体升华。可注意现实性和热点的渗透及认识层次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能既照顾新课改的理念,有把握了高考的能力层次,还对学生进行的实际的训练,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促成课堂再生资源的利用,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体体现的比较充分,课堂效果只能高效。 四、能力训练是重点 高考四大十二项能力的要求是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最难落实的,或者说落实地不够具体和系统。学生在考场最终是通过能力发挥来完成升学的。平时的记、讲、导很难完成学生能力的具体提升。而且高考的能力要求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变幻莫测,甚至错综复杂。系统掌握这些能力,必须进行系统针对性训练。而且这种训练必须是长期的,从高三一开始就要进行;同时这种训练是分类型、分层次的,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在2012年的复习备考中要特别做到细致具体;再次这种训练时要结合全国新课标卷命题角度进行设计的。只有自创自编才能满足训练的要求。 五、方法指导是抓手 无论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还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的复习中,方法指导比讲知识更重要。这也是平时复习中,我们常常忽略的地方。所以在平时复习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侧重给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善于把握教学各个环节的规律,也要熟悉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学会“顺藤摸瓜”“按图索骥”。 六、检查监督是保证 这也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方面。没有课下的检查和监督系统,往往是我们的课堂复习效果大打折扣。课下是学生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内化过程,学生能否将课堂探究和学到的知识、规律和方法转化为自身自如应用的能力,关键要看课下的复习回顾、自主总结和理解消化。这一步一定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应该建立起学科的检查和监督机制。保证人人都有课下的总结、思考和复习回顾,才能保证课堂效果不被流失。这是我们值得警醒的地方,也是我们课堂引导过很多次,学生为什么仍然糊里糊涂的原因。 以上是自己对2012年高考复习的一些宏观设想。具体还得因地因时制宜。但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往往我们忽视的细节,就是我们致命的要害,但细节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希望我们从2012高考复习备考的伊始就有决胜细节的心理准备。 综上所述,本人从2011高考试卷的评价、2011复习备考的得失及2012年复习备考的设想三个方面,宏观叙述了自己对高考历史学科复习的一些认识。从中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改后高考的深和广,能力要求的多元和多样,复习要求的细致和具体。所以应对高考也不是高三一年的事,更不是一个学科教师的事,需要我们同学科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要同心同力而为的一项系统工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