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七大”政治路线的制定和“七大”的意义; 2. 知道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能力目标: 1. 73 74 通过学习中共“七大”及抗战胜利的原因等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的能力。 2. 通过抗战胜利伟大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抗战防御、相持阶段的内容,本节属于战略大反攻阶段的内容。学好本课,能较完整地了解抗战全局。 学生平时通过电视等媒体对抗战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历史课,应以让学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理解历史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毛泽东《论持久战》中一段文字摘录,要求学生判断该文字出之于那一篇著作?作者? 进一步提问: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抗日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大家最希望那一阶段的到来?为什么? 教师概括:战略大反攻的到来也就意味这抗战的胜利离我们越来越近,那么国共两党在战略反攻时的表现又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从这个问题着手开始学习。 (2) 中共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简单讲述两党在反攻阶段的表现后,出事陈毅《七大开幕》诗,特别要求学生注意最后“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两句。从中分析出本次会议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设计让学生从分析陈毅的诗着手,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己通过思考,认知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 为了证实学生回答,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七大的主要内容。对书中所提到的光明前途和黑暗前途,要求学生作详细解释,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将七大内容总结为“一个报告、一项任务、一条路线”。然后,再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来回答七大的意义。使其在思考中充分体会到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播放一段关于日本投降的音像资料片。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标志是什么?请学生罗列出迫使日本投降有关的因素。 插入一个猜谜游戏——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古代人名)。通过猜谜,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这将有助于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实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培育学生读史的兴趣,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上述谜语猜测的答案,可能会有屈原、苏武等。老师在肯定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明确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是其领导统一战线中各种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谜语最贴切的答案是一个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共工”。 2.最后进入另一重点,学习抗战胜利的意义。这是一个难点。 教学中,仍旧是以史料为主。用多媒体出示历史资料(包括中方伤亡及战绩的统计数字,苏联历史学家、二战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言词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抗战胜利的意义: 国内: ① 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刷百年耻辱; ② 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觉醒 国际: ① 75 76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战场; ②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环节充分利用了史料来解决课堂重点、难点问题,因为抗战胜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学生讨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恰当史料的引用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总结 出示三字经形式的《抗日歌》,要求学生将其中的诸多空白处填满。用此形式来代替以往表格、板书进行总结,容易引发形式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讨论中回顾抗日战争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也是对第十章教学的全面总结。 点评 不同学科的探究学习,方法是完全不相同的,要因学科而异。王菲菲老师引导学生从史料分析入手,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探究方法。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主要就是从史料入手的。这种从史料分析入手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而且是培养学生掌握如何从事实(如地理事实、社会现象等)入手,分析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