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据《北京青年报》信息: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根据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丝绸、青瓷 B.纸张、铁犁 C.青花瓷、活字版佛经 D.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 2.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 D.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3.据明朝《林居漫录》记载,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的影响 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6.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7.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8.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 A.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B.抑商、海禁 C.重农抑商 D.禁止走私贩运 9.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10.漫画所寓意的政策现象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了自然经济 C.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11.下图中税收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2.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 (  ) 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 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 C.一口贸易的实质是官方垄断 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6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二 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雍正帝)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有哪些?(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清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不得摘抄原文)(6分)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案 1.C 2.B 3.A 4.C 5.B 6.D  7.B 8.B 9.C 10.C 11.C 12.C 13.(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14.(1)新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内容亦可)。 (2)政策:重农抑商。依据:保证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提高农业产量,维持社会稳定;以农为本,各行业都依赖于农业。 (3)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经商要以诚信为本;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