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新文化运动 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背景与原因、过程与特点、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百度”新闻的方式呈现史料,组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并提出问题,形成认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3)通过分组抢答比赛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4)用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与今天全球祭孔作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先驱的敬仰和赞赏。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教学对象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进行设计,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优化学习方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通过“百度”新闻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问题导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系。 2、教学方法 (1)教法:以“百度”新闻的方式呈现史料; 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创设情景,学生参与情景体验; 分组讨论教学。 (2)学法:情景体验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多媒体,“百度”图片、视频、大量的文字史料。 4、板书设计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思想: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  二、内容 四个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四个反对:专制、迷信、旧道德、旧文学  三、影响 动员、动摇、促进   5、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我们现在上课的问候语是同学们好!老师好!这种问候是相互的,而且是平等的。大家知不知道上世纪初北京大学师生之间的问候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我们现在体会一下一百年前的北大师生之间的相互问候:  师:老爷们请起立!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师:老爷们好!生:大人好!师:老爷们辛苦了!生:升官发财!这就是北大师生间的问候,可见,当时的北大真可谓“官气十足”。但后来,北大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什么运动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引起兴趣,而不是轻描淡写或哗众取宠。本导入就是创设一个情境,上世纪初北京大学师生之间的问候,通过学生体验和对比,学生一下子就体会了新文化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上课之前我们成立了一个“中国报道组”,由三位同学担任记者,下面,我们通过记者的新闻报道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设计意图:摒弃固定的模式化教学,通过搜索关键词和新闻报道的形式来串起整个课堂,让学生以记者身份参与报道,亲身感受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因为学生更喜欢看同学的表现而不是老师给他们读材料,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一、背景 二、内容 三、影响 师:1915年的中国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呢?我们“百度”一下新闻,有请“记者”给我们作财经报道  板书:1、经济。 学生上讲台报道财经新闻:  师:谢谢!从这两则财经新闻你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或者层层提问学生:张裕酿酒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公司?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创办到1915年世博会获金奖和《1912-1918年全国注册厂矿数量大增》进一步说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师: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他们要求民主政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那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努力建立政权呢? 生:有。 师:有什么表现?1912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对。那后来的中华民国是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权呢?我们来看看政治新闻。 板书:2、政治。 政治新闻报道:《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 袁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师:新闻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卑劣行径? 生:刺杀宋教仁、解散国会、废除资产阶级的《临时约法》、破坏民主共和,率文武百官祭孔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师: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生:复辟帝制。 师: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已经革了清朝皇帝的命,但后来还是有人想做皇帝,说明帝制是有相当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我们看看几则社会花絮,了解一下辛亥革命后社会的思想。 板书:3、思想。 社会记者报道《广东富豪纳妾创纪录,社会鼓励妻妾成群》  师:这两则报道说明什么?(民众满脑子是什么思想?) 生:封建思想。 师:这两则报道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没有动摇,民众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很明显,辛亥革命强调政治斗争,忽视了思想批判。 师:那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你认为要改造中国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生:改造中国人的思想。 师:非常好!你也是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最紧迫的任务是改造中国人的思想。(适时鼓励,活跃气氛)当时有没有人认识到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呢? 师:我们看,1915年9月,上海出现了一本杂志,名叫《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其主编陈独秀发表了一篇文章《敬告青年》,言辞相当尖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看完录像后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文化阵地和活动基地。 看录像。 生:代表人物有……思想阵地……活动基地…… 师: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 师:因为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他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聘请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使北大由原来的“官僚养息所”变成了思想最活跃、学术最自由的最高学府,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抢答比赛来学习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板书:二、内容 宣布抢答规则及奖励措施。  (设计意图:以分组抢答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 根据材料抢答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材料1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师:从材料1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概括。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板书:提倡___ 反对___ (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给予适当点评,比如可能有学生说“提倡国民政治、反对个人政治”,直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能答到基本意思也不错,当然还可以用“专制” 来替代“个人政治”, 用“民主”来替代材料中的“国民政治”。 答对的小组,加10分。如果回答不够准确,则继续抢答!) 看第2组材料,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板书:提倡___ 反对___  科学、迷信(蒙昧、愚昧)。 切换幻灯片显示材料 师: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给当时疾病缠身的中国开出了两剂药,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他认为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民主和科学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大家赞同陈独秀的观点吗?为什么他这么说呢?民主可以救治政治上的黑暗,我们好理解。道德上的黑暗是什么?我们请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猜猜他是谁?(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学生可能猜不出他是谁,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很多) 《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是他的代表作(学生知道是鲁迅) 师:鲁迅的作品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鲁迅的作品可以看出旧道德是什么?下面我们选择他的一部作品来感受一下。请看百家讲坛录像《祥林嫂之死》片断,大家思考祥林嫂是谁害死的? (设计意图:选取收视率非常高的百家讲坛节目录像孔庆东讲《祥林嫂之死》,本段录像内容紧扣本课主题,深刻剖析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悲惨命运,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深入思考。) 生:看百家讲坛录像片断《祝福》,思考祥林嫂是谁害死的?  师:祥林嫂是谁害死的?你们心中的答案是什么?作者的答案又是什么? 生:(……) 师:祥林嫂的死也包括她自己害死了自己,归根结底是旧道德、旧礼教。鲁迅在《狂人日记》等作品里骂传统文化的根本罪状只有一条:“吃人。”(吃人的实质就是我们前面所云: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从第3组材料可看出,所以新文化运动提倡?反对? 板书:提倡___ 反对___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给答对的小组加10分。 师: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请思考反对旧道德,为什么要打倒孔子呢? 师:大家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逐渐成了封建思想的最高权威,成为封建旧道德的精神偶像。所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际上是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旧道德,提倡自由、平等的新道德。我们可以从胡适的话中找到答案。 从第4组材料可看出,胡适、陈独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板书:提倡___ 反对___  新文学、旧文学。答对了,加10分。 师:胡适是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黄侃、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黄侃和胡适都是北大的老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仅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胡适一听这个也不生气,微微一笑,说现在这样,有人请你们出山去做官,而你不愿意去,你们用文言,我用白话,咱看谁短。这一帮学生开始用文言文起草,最长一个写了40多个字,最短一个12个字,如果用白话文,五个字,如果不礼貌,两个字“不干”,一个字“不”,就完了。  (设计意图:用“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用“对比”手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从而达到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大家看这场硝烟弥漫的争论,能不能说明白话文就好过文言文呢?不能。那你们喜欢看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呢?白话文。为什么?容易读懂。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提倡白话文是为了什么?为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因此,提倡白话文只是文学运动的形式,新文学的内容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倡新文学不仅表现在提倡白话文,白话文只是文学运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新文学的内容是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从而理解了胡适提倡白话文的真正目的。) 师: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我们来看看几年之后的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百度一下“1919年 中国”,有几条新闻异常火爆。下面请看政治记者发回的报道。 政治记者报道:  师:1919年爆发了什么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与新文化运动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师: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唤起了知识分子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热情,唤起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心。思想变革是行动的先导,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动员作用。 板书: 1、动员 师:有的学者甚至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合在一起,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不是仅限于极少数知识分子呢?下面请看社会记者发回的报道。 社会记者报道: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爸爸!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  师:大家看了这则社会花絮有何感想? 师: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在那个时候,没见过他,也要爱他,因为封建时代的婚姻是父母说了算,封建礼教是宣扬包办婚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而新文化运动后,女子开始思考“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甚至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妇女的思想开始解放。 社会记者再报道:《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封建礼教时代的“她”没有感情也不能离婚,成为寡妇的祥林嫂命运很悲惨! 而离婚后的张幼仪事业很成功!通过对比祥林嫂和张幼仪的命运,可以看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妇女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妇女思想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还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设计意图:用“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板书:2、动摇 师:新文化运动树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板书:3、促进 师:新文化运动还有何影响?我们如何反思新文化运动?我们再输几个关键字“2005年 中国”,看看2005年的新闻。  师: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这是曲阜孔庙祭孔活动现场,这是香港祭孔现场,人民大学还成立国学院,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获得好评,对于现在孔子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以“2005全球联合祭孔”为切入点,反思新文化运动,引起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一重大课题) 生:讨论并发表见解、看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健将“打倒孔家店”是当时反封建思想的需要,今天我们全球祭孔是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不能以今天祭孔来否定当年“打倒孔家店”) 师:我们再结合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就好理解了,他说社会主义建设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抓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应该包括传统文化的精华吧!今天祭孔的宗旨也就在这里,那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今天祭孔的意义的认识) 师:而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却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过于偏激,有些“矫枉过正”。我们现在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哪位同学说说? 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非常好!言简意赅。还有其它吗?……好了,今天的中国报道到此结束,下面请大家汇报一下今天的收获! 拓展讨论:新文化运动健将一直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吗?它到底能不能救中国呢? 最后给获胜小组颁奖:幻灯片播放一张蛋糕图。  (设计意图:令学生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汇报本课的收获来了解学生对基本考点掌握的情况。 汇报项目 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动摇作用、动员作用、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和绝对肯定西方文化,过于偏激。  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以全班同学而非单独请某个学生回答的方式,从回答的程度来看学生掌握的程度,这种反馈的优势在于了解了整体而不是只了解到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也就是说,这节课一方面要关注新文化运动所宣扬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要关注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这个历史过程对整个中国近代乃至现代产生的影响。但是要使一节课“活”起来,还必须有其脉络与血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赋予这节课以“灵魂”并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本课所贯通的显性脉络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课堂板书展现的就是这条显性脉络。课堂的魂就是潜伏其间的隐性线索:“病、药、效”,也就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有什么“病”?先进的知识分子针对中国的“病”开出了什么“药”? 为什么开出这些“药”?这些“药”后来产生了什么“药效”? “病、药、效”这三个字既是本课的主线,又是本课的“灵魂”。 由此出发,本课的脉络大体由三个关键问题构成: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并没有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而是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什么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无法实现,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不断有人想要做皇帝?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到底有什么“病”?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的弊病所在,并为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的开出了“药方”——“民主、科学”两位先生和一位“道德”小姐,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健将开出的这些药方?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新文化运动给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带来了什么影响?如何理解不同立场与视角的不同看法?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三个核心问题。 当大体确定了教(学)什么?——教学的基本内容的时候,就只剩下怎么教(学)?——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了。 在推进历史课程改革进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从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也越来越显著。本课设计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史料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几点尝试:一是以新闻为导向的史料呈现方式,注重学生的情境体验;二是史料种类的丰富多样,突破史料学习方式的单一性;三是以史料比较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冲击。 上完《新文化运动》一课,我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设计思路比较新颖、巧妙。上课之前我找了三位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记者”,成立了一个“中国报道组”,这个报道组的任务不是准备材料,而是朗读“百度”新闻,即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呈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担任记者的同学乐于表现,期望自己的表演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没有参与的同学会饶有兴趣地观看报道,听的会比以往更为认真。在这一过程中,以新闻为导向的史料呈现方式正是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在此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情形,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种让学生担任记者并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在史料呈现中具有独特作用,突出表现在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史料教学的效率。 2、课堂的导入引人入胜,并很好的调动了气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引起兴趣,而不是轻描淡写或哗众取宠。本课导入部分创设一个情境,上世纪初北京大学师生之间的问候,通过学生体验和对比,学生一下子就体会了新文化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过渡比较新颖、自然、流畅。以“百度”新闻的关键词“1915年 中国”、“1919年 中国”、“2005年 中国”来引导学生进行时空转换,从而进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这种过渡比较有特色。 4、这堂课的史料比较丰富。本课的史料选取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是史料的价值及可信度;二是史料种类的多样性。本课所有史料大部分是“一手材料”,如引用了陈独秀《敬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吴虞文录序》、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部分)。 除了文字资料外,我还用了两段录像资料,一段是经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历史教科书审查委员会通过的电视教学片《中华上下五千年-新文化运动》片断,另一段是央视百家讲坛《祝福-祥林嫂是谁害死的》,这段视频可以令学生感受到当时的封建道德黑暗到什么程度,并且通过思考祥林嫂是谁害死的,学生就明白了祥林嫂的死也包括她自己害死了自己,归根结底是旧道德、旧礼教。鲁迅在《狂人日记》的作品里骂,传统文化的根本罪状只有一条:“吃人。”吃人的实质就是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所以,这两段视频的运用,改变了文字、历史图片的单一呈现方式,真正做到以直观、形象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历史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5、史料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以分组抢答比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既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又锻炼了思维,对提高了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6、运用“对比”手法,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冲击。上课一开始用今天课堂师生问候与100年前北大课堂问候语进行对比、分析新文学的时候举例子黄侃与胡适就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争论进行对比、还有祥林嫂与张幼仪的命运进行对比、到最后用“打倒孔家店”与今天全球祭孔作对比,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和缺憾。 1、有的问题讨论不够深入。比如课堂末尾对比“新文化运动反孔,今天我们祭孔”,提问的那个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是当时反封建思想的需要,今天我们全球祭孔是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时代不同的不同需要而已;但从后来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不少学生从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得出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观点,当时我未能对学生的两种认识再对比进一步讨论。还有我问学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时候,学生得出的结论无非也是机械和空泛的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很可能对这八个字没有深度的思考。 2、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没有展示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领导者们自己的反思材料,没有展示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是不是一场中国的启蒙运动?这是一大遗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