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神权下的自我 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一、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会考要求: 知道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人性的复苏》是人民版必修三第六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古典文明被毁灭,基督教神学笼罩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精神复兴。尤其是之后的宗教改革更是将这种人文精神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为欧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因此,本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是一个理论含量很高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符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学生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认识,加深对人文素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详见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和意图” (三)重点难点:重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容 难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三、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理科普通班学生,该班学生特点思想活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但他们历史知识储备、抽象思维以及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普遍不是很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历史科学业基础会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教学中尽量深入浅出,过于专业性、理论性的地方应简化,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符合现实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2、教法学法:详见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消除疲劳,渲染气氛,营造课堂氛围。  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图片 引导、提问、总结,导入新课(从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看有什么不同?)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踊跃发言 教育法则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图片,创设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 习 新 课 一、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背景 二、人性的启蒙——文艺复兴的表现 三、与上帝的直接对话——文艺复兴的延续 播放一段有关欧洲中世纪的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视频回答为什么中世纪的绘画作品缺乏人的气息? 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本P93第一段,然后说说为什么11世纪后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展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成果 选取薄伽丘与《十日谈》,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引用其文学作品的片断进行分析 插入关于“赎罪券”的几则资料,由此引出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5倒数第二段,然后归纳一下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观看视频,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预习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课前同学们去查找资料,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作答 自主探究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理解有何异同,从中得出文艺复兴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感受历史现实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最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视频欣赏,引导学生对文艺复兴前的欧洲有一个大体的感性认识。 新课标能力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作用,指导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通过文艺复兴初期薄伽丘作品与高潮期莎士比亚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真实的情景下,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通过再现历史,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深刻领会为什么欧洲会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本课知识结构来加深记忆,巩固知识。 用简明的填空结构图示将知识点串联有助于学生的总结归纳,加深记忆。  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处于自我、 国家和世界中的个人应该具备哪些人文品质? 组织、引导学生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归纳。 结合历史与现实,观点明确, 语言流畅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