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元(教案)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集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大纲条目[来源:Z,xx,k.Com]
细化要求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度的发展。
掌握北宋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理解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及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北宋的建立:条件:周世宗改革奠定了基础;人们厌战,人心所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时间: 事件: 都城:
面临任务:①结束分裂割据; ②加强中央集权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历史教训——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社会现实——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
个人经历——赵匡胤本人就是黄袍加身,为防止兵变。
2、目的: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巩固统治,防止兵变重演,加强中央集权。
3、措施:⑴集中军权
①收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
②分兵权:三分禁军统领权,枢密院管调兵权,与将帅互相牵制;更戍法分离将兵,防止武将专权。
③根据“内外牵制,强干弱枝”的原则,选地方精壮之士入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地方。
【名师点拨】
“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是指禁军的部署(建置)政策。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戍守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前者是重防民而虚边防;后者是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主要是防割据。
⑵集中行政权
①中央: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相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
②地方: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知州、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⑶集中财权: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小部分留地方,其余送中央。[来源:学_科_网]
⑷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核。
※问题探究1 北宋强化事权有何利弊影响?
⑴利: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弊: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1、措施 ①严格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最后录取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③增加名额: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问题探究2 宋代科举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官僚机构膨胀。
2、影响:(1)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这一制度的客观性与公平性;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和垄断;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途的机会。
(2)局限性:增加了官吏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知识拓展】北宋积贫和积弱的现象有何表现? [来源:Z#xx#k.Com]
答案:(1)积贫表现:一是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国穷);二是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2)积弱表现: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高考真题展示:
1、(2010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D。材料通过谏官产生方式的变化说明了谏官职能由向皇帝进谏到评议宰相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说明要君权与相权这一矛盾中,相权受到制约,君权得到加强。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明显矛盾。
2、(10山东文综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C。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来源:学_科_网]
3、(10全国Ⅱ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4、(10四川卷)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②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
5、(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中枢机构的设置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图片解读能力。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答案】C
6、(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来源:学.科.网]
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 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
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答案】C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