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学习目标】 大纲条目 细化要求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 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认识和正确评价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边疆开发的贡献及和汉族政权的关系  【知识点解析】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兴起:原居辽河上游一带,过游牧和渔猎生活。唐末,势力发展起来,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原因:唐末汉族农民为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契丹社会的发展。[来源:Z.xx.k.Com]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定都上京;936年,耶律德光获取幽云十六州;改国号“辽”。[来源:Zxxk.Com] 3、制度建设:蕃汉分治 (1)原因:境内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内容: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采用汉制;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它少数民族,权力大。 (3)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实质:阶级统治。 (4)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拓展归纳】契丹族封建化的表现:经济上:部分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政治上:借鉴汉族制度,建国、称帝、建立政权;文化上:学习汉族文化,创制文字。 【拓展归纳】耶律阿保机的贡献:统一契丹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史实)。结论——契丹族杰出的民族首领(史评) 二、宋辽的和战 1、战: ⑴北宋攻辽(目的:夺取幽云十六州;结果:高粱河之战失败,再战宋军复大败,由此从进攻转为防御,确立“守内虚外政策。”)。 ⑵辽攻北宋:澶州之战,在宰相寇准劝说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射死辽军统帅; 2、和:澶渊之盟 (1)背景:1004年,澶州之战,辽方提出议和要求,1005年和议。 (2)原因:①宋辽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没有能力灭掉谁。(根本原因)②长期战争使双方的力量消耗很大,都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③契丹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迫切想通过双边贸易来获得中原地区许多生活必须品。 (3)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4)影响:①宋辽对峙局面形成。②双方基本上维持和平局面,贸易兴旺,使者往来,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③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岁币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 三、西夏的建立 1、渊源:羌族一支,唐中期以来居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游牧生活。 2、建国: 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史称西夏。 3、制度: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①仿唐宋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②推行科举制。③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特点——既吸收汉文化,又保留党项族风俗。 四、宋夏的和战 1、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惨重,元昊求和北宋同意。 2、议和:1044年[来源:学*科*网Z*X*X*K] (1)原因:元吴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2)内容:北宋册封“夏国王”,给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问题探究 宋夏和战产生的影响(参照澶渊之盟的影响) ①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利于双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②促进汉族与党项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③岁币加重了北宋财政困难。 【比较】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少数民族杰出首领 ②建立政权 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④在位时期,创制文字。 【比较】宋辽、宋夏关系的相同点:①都由战争走向和平。②北宋都以“岁币”的形式来换取和平。③双方都维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局面。④边境贸易频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高考真题展示 1、(10上海卷)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来源:学科网ZXXK]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故选C。 2、(2011重庆卷)《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以厌兵,屈意抚纳”。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①重开边境贸易 ②割让幽云十六州 ③约为兄弟之国 ④封元昊为夏国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根据对题意信息的解读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044年签订的宋夏和议,其内容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重开边境贸易等,故①④正确;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排除②;约为兄弟之国是1005年宋辽和议的内容。综上所述,选择B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即北宋与西夏的关系,难度中等。 3、(2011上海卷)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 答案 D[来源:学科网ZXXK] 4、(10江苏卷)(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