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大纲条目 细化要求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掌握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隋唐对外交往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尝试从新史观认识),认识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路:长安—→经“丝绸之路”—→天竺(印度)、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拂菻(东罗马帝国)和非洲许多国家。 水路:①、登州(山东蓬莱)、扬州—→新罗(韩国)、日本 ②、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2、唐朝的国际地位: ①对外政策:开明——表现: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 ②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来源:学.科.网] 二、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1.政治:国家安定统一、政治制度先进 ;2.经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3.交通:海陆交通发达;4.政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5.科技文化:世界领先;6.国际地位: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对外交往发达的表现 ㈠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留学生:唐朝的留学生中以 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②商旅往来:唐朝的 长安 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①政治上: 新罗立国,参照唐制 ;②经济上: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 ③文化上:A、设立国学、教授儒学;B、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 ④社会生活: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概括:加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中华文化在朝鲜得到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朝鲜半岛教育的发展和朝鲜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朝鲜社会的进步。 ㈡隋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及影响 1.政治: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贞观起,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影响:使日本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体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祭孔礼仪隆重,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日本出土大量“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影响: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影响:传播了佛教,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谊。  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2、和天竺的往来:①纽带:佛教 ; ②遣使: 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③文化交流:A、表现:中国创立的十进制计数法 B、人物:高僧玄奘和义净 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的往来:① 隋朝是互遣使节 ② 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 ③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来源:学科网ZXXK] 2、和大食的往来:① 唐高宗时起通史 ② 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3、和东罗马的往来:①使节往来 ②经济文化交流:A、东罗马: 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B、唐 朝: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4、和非洲的往来:⑴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⑵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⑶非洲发掘出土了唐三彩和邢窑、越窑产品的陶瓷残片 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方式 1、对外交往的特点[来源:学科网] ⑴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且具有连续性。 ⑵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⑶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⑷交往是双向的,但内容不同,中国外传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艺术。 ⑸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留学生、民间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 ⑹从唐对外贸易来看,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并举;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进行等。 2、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 五.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和启示 1、影响: ⑴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⑵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及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与各国遣使往来,接纳外商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和义净到天竺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⑶扩大了唐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有利于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来源:学科网ZXXK] ①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②日本大化改新是由留唐使回国策动的。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③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2.启示:①唐朝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知识拓展】 1.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的表现——提示: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众多方面: (1)鼓励对外平等交往。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2)尊重外国人员。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礼遇。 (3)对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唐朝对外交往是政府与民间并行,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等。交往范围不但包括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 2、汉唐对外交往的共同点、不同特征及原因 ⑴共同点: 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 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⑵不同特征:(见“步步高” P.33) 【近三年高考真题】 1、(10上海卷)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2、(10四川卷)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来源:学.科.网] 【解析】:B甘使出使大秦(东罗马);一行主要贡献是天文历法;鉴真东渡日本。 3.(2012年上海卷)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4.(12重庆卷.37)(32分)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4分) 【考点】本题以留学教育为切入点,考查中西方的政治与科技文化知识,旨在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二问考查唐朝的教育和科技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内容即可。 入唐留学生来自多国;宾贡进士在唐朝入仕做官;推动了国际交往;将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设立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