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大纲条目 细化要求  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 了解北洋军阀建立的具体史实;理解北洋军阀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认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  【基础知识梳理】 ◆了解“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2、割据局面出现 ⑴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⑵黑暗统治表现:①内:独裁、倒退; ②外:卖国。 3、影响: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空前灾难。 一、袁世凯专权——性质:封建军阀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建立:①时间:1912年3月 ; ②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⑵北洋军阀的来历:清末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管辖。1895年,清政府派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1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所建军队即为北洋军,所以把袁世凯建立的政权,称为北洋军阀政权。 2、北洋军阀政权性质: 是封建军阀统治——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特征。 3、袁世凯专权的表现 ⑴政治:排除异己,控制内阁;破坏《临时约法》。 ⑵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刺杀宋教仁(1913);镇压二次革命(1913.7)。 二、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二次革命” 1、议会斗争 (1)概况:改组同盟会,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原因:同盟会力量涣散,无力约束袁世凯的独裁行为和维护民主共和制。) (2)目的: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资产阶级革命派想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轨道。 ◆认识:革命党希望走议会道路,通过民主手段,利用合法斗争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 (3)结果:通过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宋教仁被暗杀。 ---宋积极四处游说,阐述政见,准备组建真正的国民党内阁,宋想通过走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议会道路,来实现其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抱负,结果被袁派人暗杀。 ◆“宋案”的悲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政党政治的道路在专制黑暗的是中国行不通的。 2、武装斗争——“二次革命”(1913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袁的独裁与卖国; ②主要原因:“宋教仁案” ; ③直接原因—导火线:袁罢免国民党籍三省都督。 (2)过程: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反袁→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讨袁→江苏、广东、安徽等南方数省相继独立→被镇压。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本次革命与辛亥革命一脉相承——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制,而本次革命则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因此也被称为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4)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5)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a、北洋军力量强大;b、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 ②主观原因:a、国民党力量涣散;b、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与护国运动相反) (6)历史结论:二次革命的失败再次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三、袁世凯称帝 1、复辟帝制三步曲: (1)临时总统→正式大总统; (2)由正式大总统→终身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 (3)终身大总统→到世袭(称帝):1915年底,袁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极,年号洪宪。思想上尊孔复古大造复辟舆论。 ◆袁世凯能够复辟帝制的原因:(具体分析见“步步高” P.91) ⑴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反对封建主义不够彻底,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仍存在复辟势力; ⑵主要原因:袁世凯有实力,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⑶重要原因: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 2、接受“二十一条” (1)目的:为复辟帝制作准备。 (2)概况: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即“五九国耻”; (3)实质: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归纳袁世凯的内外政策:①对内:专制、复辟;②对外:卖国。 四、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护国运动(1915年) 1、原因:⑴袁世凯复辟帝制; ⑵人民的反袁斗争。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3、过程: ⑴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进行反袁斗争; ⑵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也反对袁世凯称帝; ⑶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进行护国战争;各省纷纷独立; ⑷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4、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5、袁洪宪帝制梦迅速破灭的原因---可从袁世凯、革命党人、帝国主义、历史潮流诸因素分析(见“步步高” P.91): ⑴袁复辟帝制,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因); ⑵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懈斗争; ⑷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6启示:(1)复辟不能成功;(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评价:(局部成功与最终失败) ⑴积极: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护国运动取得了胜利。 ⑵局限:但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从这个角度上讲,护国运动失败了。因此,有人说,护国运动同辛亥革命一样,既是胜利的革命,又是失败的革命。 【知识拓展】 1.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比较:(见“步步高” P.91) 2.民国初年,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见“步步高” P.92)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动向。(见“步步高” P.94) 4.分析: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问题 (1)焦点: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斗争) (2)表现: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专制独裁,刺杀宋教仁,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②袁世凯对内复辟、对外卖国,革命党人进行护国运动;③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④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3)斗争的实质、方式、内容 ①斗争的实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② 斗争方式:议会斗争和武装斗争; ③斗争内容:政治上维护民主共和、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倡导解放思想; (4)认识:①两次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斗争,仍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近三年高考真题】 1.(10山东文综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D,通过歌谣中“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故排除②。 2、(10重庆卷)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解析】C 题目的几个关键词,1913年、国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可以判断是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 3.(10年广东卷)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题眼: “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答案:B。 4.(10年上海历史卷)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 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D。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5.(10年全国卷1)15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 6.(10年北京卷)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