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了解清朝政治危机加深及辛亥革命的大体情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知识梳理】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原因: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结果:它并没有使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在实行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
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统治。
过程:出洋考察宪政(1905) 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6)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7) 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911)
实质:清政府的自我挽救
影响: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探究 如何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提示:(1)“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政府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适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2)从影响上看,这些措施不但没有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反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二、武昌起义(1911.10.10)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调湖北新军入川,为武昌起义制造时机)
2.组织机构:共进会、文学社
3.主力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地方政权),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 为什么说革命成功之后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列强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寻找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立宪派
基本主张: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代表人物:国内:张謇国外:康有为
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到1912年辛亥革命的失败;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就是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
【近三年高考真题再现】
(2012 北京卷 17)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清朝的“预备立宪”。根据“消灭革命党人”信息,可排除A、B两项,南北和谈(1911年12月)前清朝统治已土崩瓦解,排除D。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