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一级子目 二级子目 细化要求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了解戊戌变法的经过;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历史意义;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及失败的原因;分析义和团提出的口号;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一、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㈠戊戌变法的背景(或条件) 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客观原因)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公车上书)  思想基础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政治基础 得到无实权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组织基础 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强学会、保国会等)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⑴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爱国心和利润的驱使兴起了一次实业救国高潮。 ⑵意义: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⑴产生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⑵产生原因(来源):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⑶代表: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 ⑷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⑸意义:早期的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为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准 ⑹局限性: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起步,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不完整、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①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②没有付诸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见“步步高” P.82) ⑴时 间:19世纪90年代 ⑵代表人物及思想 ①康有为: 主要活动:1890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1895年在京领导“公车上书”运动。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意义: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上海的《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提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③严复:较系统地传播“西学”,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代表作为译著《天演论》,宣传“优胜劣汰、世道必进”的社会进化理论,震动了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目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首要目的: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1、第一阶段: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⑴“?公车上书”(1895)---标志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⑵?成立各种学会、学堂和创办各种报刊,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学会--强学会(1895)、南学会等; 学堂--时务学堂(谭嗣同、长沙); 报刊--《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康有为北京创办)、《国闻报》(严复天津创办)、《时务报》(上海办、梁启超曾任主笔),《国闻报》《时务报》成为南北舆论中心。 ⑶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①内容:维新变法、兴民权行君主立宪、倡西学改革教育。(变法只是形式,兴民权才是资产阶级的目的。) ②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③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思想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大解放(其中⑴⑶⑷影响最大): ⑴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⑵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⑶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⑷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2、第二阶段:维新变法的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⑴诱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⑵准备: ①纲领上:1898年康有为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实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组织上:1898年4月成立保国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③人事上:重用维新派人士参与新政(见教材)。 ⑶经过:百日维新(1898.6.11—1898.9.21) ①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②变法内容及评价(进步性和局限性): 内容 评价全打  政治上:准许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旗人特权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上:保护农工商业,奖励创造发明,设邮局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上: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派人留学等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有利于抵抗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统治  备注: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内容 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  ⑷结果:戊戌政变(1898.9.21)——标志变法失败。 ①戊戌政变的经过: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人士,屠杀“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 ②实质: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和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的反革命政变。 ③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新政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袁世凯告密。 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表现在: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对列强和反动势力寄于幻想,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局限于社会上层); 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全打) 1、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分析见“步步高”P.82)—— 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作用: (1)推动了中国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进程,利于中国民主化。 (2)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全打) (一)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3诱因: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年)——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二)兴起:1、标志: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起义(1898年) 2、袁世凯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转移到直隶。 ◆评价“扶清灭洋”: ⑴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⑵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三)发展 1、原因:(1)山东和直隶的义和团联合;(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改变,由“剿灭”到“安抚”—目的:控制、利用。 2、表现:(1)进入京津地区(发展的标志);(2)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影响:清政府对外宣战;义和团达到顶峰) (四)高潮:----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1、 廊坊、杨村战役 ;2、天津保卫战: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清将聂士成阵亡,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 3、北京地区的战斗; 4、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清政府态度的变化:镇压→招抚→铲除。 (五)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口号和纲领。) (六)教训和意义: 1、教训:农民不能单独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意义: ①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不得不放弃瓜分转而采取“以华制华”政策);③打击动摇了清潮政府统治;④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⑤鼓舞了亚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近三年高考真题】 1、(10江苏卷)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解析:“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此人表面推崇孔子,实质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 2、(10上海卷)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 D.宣传历史进化论 3、(10海南卷,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解析】D 。既然是“变局论”,则可排除B、C。奠定戊戌变法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A排除,只能选D。从材料时间和内容也可知,此时变法尚未奠定理论,只能是思想的萌芽和出现。其实,这里的“有人”即是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 4、(11全国Ⅰ卷)《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解析】“经济特科”则是百日维新在文化改革的内容,但“即行停罢”说明百日维新的措施遭到废除。 5、(11天津卷)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6、(11上海卷)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戋发醒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得分 3分 2分 1分 0分  31 B C D A  7、(11上海卷)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8、(11安徽卷)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C项是严复对“中体西用”关系的界定;D项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主张科学与人权并举,是新文化运动的观点。 9、(11新课标)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0.(2012年上海历史,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11.(12天津卷.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 12.(12四川卷.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题干反映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带“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有为主张改革,因此,B项正确,A项无从反映;C项与题干不符;D项题干能反映,但与题意不符。【答案】B 13.(12新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解析】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答案】C 14.(12海南.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解析】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从题干表述看这一新学派的特点是中西方思想的结合,而其中对西学的认识“支离破碎”,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B项。A项不能构成“新学派”,C、D两项比较系统地宣传西学。答案:B。 15.(12海南.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点是1840-1900的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题干提到的传言意在斥责教堂胡作非为,结合时间,可以看出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导致民众与传教矛盾激化,教案频发。所以B项正确。答案:B。 16.(12重庆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辛丑条约》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答案】D 17、(10全国Ⅰ卷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高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方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动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答: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答: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18、(2010山东文综卷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6分) 答: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 思想家:卢梭。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答: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福建卷41)(15分)历史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族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答: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答: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20、(11全国Ⅰ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答: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 答:异:王韬:主强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答:关系: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1、(11北京卷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清末明初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 答: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起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  答:选择主题示例: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4,5,6 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3,5. 11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3.5.9,10.1I,12。补充的新资料:(略)简要阐释:(略) 22、(11上海卷36)时代与史家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10分)(略) 23、(11广东卷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时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 答:统治者的活动。(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6分) 24.(12山东卷.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解析】本题以严复的从个人生活经历与国家发展相互关联的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不断探索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把握。第(1)问需要根据各时间段严复的主要活动分析相关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前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第(2)问要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第(3)问要分清主、客观原因的不同含义,通过对客观环境的分析找到严复主张没有实现的原因。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5.(12海南.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解析】本题考点是戊戌变法。第(1)问中的主张可以直接从材料概括,历史背景则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6分) 第(2)问结合材料中立宪派的活动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6分) 26.(12浙江卷.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解析】(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2分) 27.(12江苏卷.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解析】本题以维新思想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重在考查维新变法的基本史实,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制度”与“思想”的统一。联系书本,明确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强调思想启蒙。22.答案要点:(13分) 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第(2)问有一定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根据三则材料,明确“历史认识的修正”,要注意“时代”与“史家”。同时,“时代”制约“史家”的认识,也影响我们的“历史认识”。进而明确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了。然后紧扣“康有为研究”,展开具体回答,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 (2)略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