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及清朝灭亡的大体情况,认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知识梳理】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国家对辛亥革命态度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1)态度变化的表现:公开干涉 “严守中立” (公开干涉原因:革命损害了其在华利益;担心对其宣战 表现:调军队、聚军舰、售武器(日本)、截关税; 目的:遏制、破坏中国革命) (2)态度变化的原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公开武装干涉难以达到目的(主因); 一战前夕,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帝国主义矛盾尖锐,难以联合侵华(次因) 2.“严守中立”的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 影响:袁世凯“东山再起”,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3.“南北议和” (1912年清帝退位) ⑴地点:上海英租界; 代表:南方 伍廷芳? 北方? 唐绍仪 ⑵实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权;革命党人妥协 ⑶对“南北议和”的认识(原因) ①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袁世凯、帝国主义、立宪派和旧官僚) ②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 ◆参加“南北议和”的各派势力、态度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夺权,向革命党人施压 袁世凯------革命党人武力镇压,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立宪派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 革命党人-------同意停战议和,妥协退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比较) 国号 时间 首都 国旗 纪年法 领导核心 政权性质 结果  中华民国 1912.1.1 南京 五色旗 公历,中华民国纪元 孙中山 资产阶级政权 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政权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49. 10.1 北京 五星红旗 公历,公元纪年 毛泽东 人民民主政权 新生政权得到巩固  注: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 2、中华民国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①民主政治方面 →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进步:反封建主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民族工业方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文化教育方面 →发展资产阶级文化 局限: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对外政策:《告各友邦书》 ①内容: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②目的: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③评价:是民资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具体体现,说明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1)内容: 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上互相制衡) ③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弹劾独裁总统) (2)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直接) 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3)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②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 ◆新课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保证——《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产生的影响:a. 政治:四大转变:人治——法治 君主专制——民主共和 君权神授——天赋人权 主权在君——主权在民.b. 思想:民主共和与专政思想对立,成为主流。c. 经济:政治变革、外部环境、群众运动三者共同推动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间”。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的公开支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2)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 (3)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段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的妥协退让(内因) 2.步骤 逼迫清帝退位 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选为临时大总统 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迁北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结束和袁世凯最终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性质。 《辛丑条约》签订使得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反封建就意味着反帝。 2.功绩:① 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结束…建立…推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注意关键词) 3.失败原因: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②脱离人民群众(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孤立无援。) ③同盟会软弱无力(同盟会组织涣散,没有领导核心,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利用会党和新军,末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4.失败表现: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失败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反帝反封建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0世纪初,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具备那些条件? (1)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 (2)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要建立一个组织性,纪律性严密的政党 (4)要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军队 ◆小试牛刀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1: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开始依宪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2: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经济引发哪些变化? 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必修一 材料4: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必修二 材料3、4: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引发哪些变化?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 【近三年高考真题再现】 1、(10全国Ⅰ卷)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C 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中的“1913年”、“某革命党人”、“老农”、“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我非中华民国人”等有效信息的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但由于没有发动农民参与反封建斗争,才有了题目中老农“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等奇怪现象,这足以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太有限了。 2、(10上海卷)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D。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20世纪初期正值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派与保皇派在如何改造中国社会方面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3、(10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B。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4、(10安徽卷)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解析】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5、(10全国Ⅱ卷)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解析】B.题中意思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生存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它”,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6、(10北京卷)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7、(2011安徽卷)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解析A:题干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并未从思想上根本动摇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儒家封建思想以及落后的封建教育依然存在。因此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从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君主专制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故A项表述符合题意。 8、(2011江苏卷)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A: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实行的并不是联邦制,故B项与史实不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当时中国在西化程度上不及日本,C项不符合史实。袁世凯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实行专制独裁统治,D项错误。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9、(2011江苏卷)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同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仿制西式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同时说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①②正确。该图主要通过帽子的变化展现中国经济的发展,③错误;帽子的变化看不出男尊女卑,④错误。 10、(2011四川卷)图5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解析C:图片的意思是清政府把人民看得很低,而人民的眼中把清政府看得更低更渺小,即要清政府有与人民平等的思想;应该是传达政治民主的观念,故C项正确。 11、(2011天津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 解析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12、(2011浙江卷)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A:旧式婚礼更为流行并不是因为其简便节约,相反与新式婚礼相比,旧式婚礼更复杂繁琐。 13、(2011广东卷)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运动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题眼:“1913年”和“自变乱以来……外洋各国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解析A:辛亥革命胜利后,受西方影响,中国社会政治、服饰、礼仪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顽固派不能接受新事物。C观点与材料信息相左;BD材料中不能体现。 1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别从政治、法法律角度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故选D项。 1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答案】A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妇女地位变化,不能反映民国初斯的中国,反映应是其倡导人性向上,因此,正确选项为A. 16、(2011新课标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7分) 答: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答: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近代民权的实施情况。第(1)问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反专制、人民主权、权力制衡。不同之处从材料中体现较为明显:三权分立----五权分立;间接民权----直接民权,分期进行。第(2)问要分析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的、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依据相关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应用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民权思想特点与西方宪政思想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等知识点。难度中等。 17、(2012山东文综36.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解析: 本题以《神州日报》中报道的伦敦华侨通电中的主要主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第(1)问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并概括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的理由。第(2)问学生要先判断“共和立宪国”有没有实现,之后再结合所学袁世凯统治时期实行独裁专制复辟的有关史实分析原因。 答案: (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案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