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 [来源:Zxxk.Com]  专题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朝代 制度内容 评价  秦朝 创立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实行三公九卿制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西汉 汉武帝改革官制,形成内外朝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隋唐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 设置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政)、三司使(财政)分割相权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皇权加强  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设立内阁 皇帝权力空前加强  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朝代 制度内容 评价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建立起地方官僚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汉代[来源:学。科。网] 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存的体制[来源:学*科*网Z*X*X*K] 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来源:学科网ZXXK]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 宋初设通判,文臣任知州,地方财赋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 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过分削弱地方权力,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元朝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专题二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地方重要政治制度的比较 1.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中国封建社会,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统治者都采取了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神化皇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控制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 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宋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和特务机构;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官吏的控制;隋唐以后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将官吏的选拔权和任命权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5)加强监察机制。比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等。 总之,从秦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 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 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设立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 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 点 盛行的时代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影响至今   和中央政 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 影响 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注意答题的空间布局 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阅卷的操作方式,所谓网上阅卷主要是指评阅非选择题。每一题由两名不同的评卷人员分别评阅。若两人评出的分数之差超出评卷专家组设定的评分差值,则要进行三评;若仍超出评分差值,再进行四评。评卷组组长利用电脑及时监控每一位阅卷人员的评卷质量,及时协助评卷人员正确掌握评分标准,确保评卷质量。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第一是字迹一定要清楚,如果模糊不清,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人员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第二是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有不少考生答题的时候粗心大意,如:把26题的答案写在27题的答题框内,把28题的答案写在29题的答题框内。这种试卷如果被阅卷人员发现了,一般会被当做问题卷提交到组长那里,由组长调看其他题目的答题情况,如果确实是答错了区域,也会协调一下评阅。但问题是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阅卷人员一不留神就会直接给零分,而不把它当成问题卷提交。这样就造成了失分,非常可惜。 阅卷专家对卷面规范的一般建议 (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主观题通常采取网上阅卷的形式,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2)答案要“三化”: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3)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因此答主观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 (4)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实例点批 (2011·济宁五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 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 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 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和唐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 么? (2)以对地方的统治措施为例,说明宋朝统治者是怎样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政治制度作 “变动”的。 (3)为什么说明清时期中国政府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 (4)结合你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谈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案例 点批 (1)设问(1)对“中央集权”概念理解不到位,对唐代主要政治制度记忆不全面。 (2)设问(2)漏答。(根源可能是识记不清) (3)设问(3)出现识记性错误。 寄语(1)避免粗心。 (2)强化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 (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 规范答案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唐朝:完 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 (2)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挑选到中央,编成禁军;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设通判对其进行牵制;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代增设军机处等。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到不断强化的过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