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 纲]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 标]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变化 (2)原因 (3)表现 (4)影响 细节点拨 自然经济解体本质上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其解体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它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2.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原因 (2)目的:旨在“自强”、“______”。 (3)活动 (4)评价 思维升华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二、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1.产生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3)代表:上海______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方法点拨 图解中国近代重要经济成份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着瓦解作用;洋务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1)原因 (2)表现:涌现出______、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3.“黄金时期”(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 (1)原因 (2)表现 4.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 (2)方针: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 (3)方式 5.民族资本的困境 (1)原因:封建势力的压迫;官僚资本侵蚀;外国资本的重压。 (2)表现 思维拓展 官僚资本的特点 官僚资本的特点是买办性和封建性,所谓的“买办性”是指这些资本同外国资本相勾结,攫取高额利润;所谓的“封建性”是指官僚资本依靠封建政权,大部分官僚资本打着国家资本的旗号,实际为私人所控制。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的分离; (3)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 4.影响 (1)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3)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史料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由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主要有: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洋务企业与中国近代化 1.洋务运动中的两种工业 类别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生产目的 为清政府服务,以“自强”为口号 获取利润,以“求富”为口号  产品去向 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不投放市场 除满足军事需要外部分投放市场  企业性质 封建性质的企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管理特点 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用管理军队的办法管理生产与工人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管理方式  启示 洋务运动的兴起,顺应了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反映了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统治政策调整的自救行为,但是受时代和阶级属性的制约,用进步的经济基础去适应腐朽的上层建筑,不能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2.洋务运动的贡献 史料 中国洋务派从鸦片战争中以朦胧的非系统的形态,萌动着对域外文明的新知,洋务运动在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同时,积极地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立京师同文馆,1866年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均开有关教育之先河。 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同时也扮演着清王朝这个封建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史料表明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客观上为推翻清王朝准备了经济、阶级、思想条件。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评价 (1)失败原因: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制度;洋务派力量分散,缺乏坚强有力地领导核心,难成大业;顽固派仇视洋务派,百般阻挠和破坏洋务运动;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阻挠中国掌握先进技术。 (2)评价:积极性: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瓦解封建经济;标志着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步。 消极性:根本目的是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主题1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阶段 时间 历史条件 特点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先 天 不[来源:学。科。网Z。X。X。K] 足 , 后 天 畸 形[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来源:学#科#网Z#X#X#K]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社会上兴起一股兴办实业的浪潮[来源:学#科#网]   进一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①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③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显著发展 国民政府前期 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 官僚资本的压制,日本的掠夺   严重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 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等等   主题2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 碍 因 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 进 因 素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利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中国资本家组建的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10月运到宁波。并聘了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已从英国买了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和锅炉。又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一百人……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史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依赖外国机器及技术人员,受外国产品的恶意竞争、生存困难。 史料二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史料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 史料三 1912年、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   史料反映了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外资在华企业比重明显下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发展。 主题3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后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所取代。 史料一 民国时期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史料反映了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和掠夺给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史料二 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提倡国货,实为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立生产国防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 ——1934年《时事大观》  史料表明人民视实业救国为解决民生、提高国防实力、促进民族觉醒的途径,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整体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阶段  2.特点  3.趋势与启示    例1 (2011·山东高考)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答案 D 审题突破 1911年正处于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故表格中数字应大于100,答案为D。 例2 (2011·上海高考)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答案 C 审题突破 进口税提高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废除了列强的关税特权,在近代史上,只有抗战前后的国民政府才有可能通过谈判收回部分主权,故选C。 题型突破 解决数字图表选择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审清题目要求; (2)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3)对数据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出变化趋势; (4)让数字说话,发现数字的变化趋势; (5)透过数字看本质。 例3 (2011·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答案 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审题突破 由表格中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比重变化直接分析第一小问。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 命题感悟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重大政策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之间的联系等是高考命题关注较高的区域,多以数字、数据的形式考查,可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从大国崛起因素看洋务运动 1.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最终要看其有没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没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主要体现在 (  ) A.求富举措 B.求强举措 C.育人举措 D.外交举措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 2.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起初很值钱,两块钱就 能办一桌酒席,但到1949年5月,100元只能买 0.000000245粒大米,右图为当时国统区的反战漫 画,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哪一方 面困境 (  ) A.帝国主义的搜刮 B.封建势力的勒索 C.政府滥发纸币、通胀的变相掠夺 D.官僚资本的压榨 题点 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概念 3.商业文明对应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其含义是商业发展导致的社会进步。20世纪初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社会思潮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实业救国”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新史观——现代化、近代化 4.某中学关于“上海专题史”探究学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最佳主题是 (  )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建立 ?3?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5?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 A.上海—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B.上海—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 C.上海—中共成长的摇篮 D.上海—中国近现代化的缩影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所学解读数据含义 5.1890年与201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分别约为13%和5%,但前者国人皆感屈辱,今天世人皆曰中国崛起,可见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可能不包括 (  ) A.包括政、经、军等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 B.保卫自己主权和独立的军事能力 C.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D.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  ) A.封建生产关系彻底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刺激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业者成为过剩的劳动力 2.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  )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  ) A.创办发昌机器厂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开平煤矿 4.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B.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C.振兴了中国的航运业 D.起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作用 5.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道:“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我们从其话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遭到李鸿章的强烈批判和否定 C.没有培养出近代科技人才和新式海军 D.主旨是创办军工企业和海军 6.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7.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迭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以下对该上谕的解读正确的是  (  ) ①该上谕发布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②表明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的政策由压制到放宽 ③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 8.创办于1907年的宁波“正大火柴厂”,五年内两度宣布倒闭。1913年后,该厂由在日本逗留多年,经办过多种行业,商业经验丰富的徐蕙生开办,逐步走上正轨。以下对“正大火柴厂”走上正轨的客观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 A.清政府采取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 B.宁波已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徐蕙生本人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 9.有史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  ) 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11.在1912~1919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  ) A.重工业发展迅速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独立发展 D.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2.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  )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 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生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票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厂织制,织成的布再由染坊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 系的透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6分) 14.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朱其昂,字云甫,江苏宝山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事系创举,尚未通行。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闻将续造二座,设肆于天津孔道云。——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一卷,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材料三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凡此数者,有一足制粉业之发展,今兼而有之,其何能淑!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 (1)结合材料一,说明贻来牟机器磨坊在创办和经营上有什么特点?(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和内容。(8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民族工业由盛而衰的因素。民族工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9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1)②小农经济 (4)①资本主义 ②社会结构 2.(2)求富 (3)①近代工业 ②70 开平 二、1.(3)发昌 2.(1)①民间设厂 (2)张謇 3.(1)③欧美 (2)②范旭东 4.(3)①军事管理 ②物资管制 5.(2)①统购统销 ②资金入股 命题探究 1.C 2.C 3.C 4.D 5.D  课时规范训练 1.A 2.D 3.D 4.A 5.A  6.C 7.D 8.C 9.D 10.A  11.B 12.D  13.(1)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4.(1)从西方引进机器生产;采用雇佣劳动;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2)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内容:工业化是富民强国的原因;不同意当时“商务立国”的看法,强调工业建设是商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实业既是救贫致富之术,也是富国御侮之道。 (3)因素:一战结束后,外国面粉恢复生产,重新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中国面粉销路不畅;国内战祸不断,利率加重,铁路推广遥遥无期,运费增加,面粉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制约了面粉业的发展。说明: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及其发展环境的恶劣。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