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 纲]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 标]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 (1)经济发展: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供需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力发展,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3)自由放任:美国政府奉行__________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 (4)股票投机:股票投机过度。 2.爆发 (1)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2)表现: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经济部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影响 (1)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民主政治: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____________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细节点拨 1929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主要是由于: (1)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市场中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成为有机整体,一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会迅速波及世界。 二、罗斯福新政 1.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通过《________________》,复兴工业。 (3)调节农业生产:缩减耕地和农产品产量,控制市场价格。 (4)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颁布《______________》,开创美国的福利制度;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3.影响[来源:学。科。网] (1)直接影响: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3)深远影响:开创了__________经济发展的模式。 易混易错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手段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冲击了传统经济理论。 2.内容: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______。 3.意义 (1)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2)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 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评价 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2.“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投票,股票呈现出________的趋势。 (3)评价 3.经营者革命 (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__________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4.福利国家的出现 (1)基础: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2)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4)特点:覆盖面广、____________受惠多。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5)实质:是由国家进行的__________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6)影响 5.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 (1)原因: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__________开支。 思维拓展 如何理解国家干预 (1)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是经济手段,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合理使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不是彻底救治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     经济大危机 主题1 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状况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主题2 各国应对危机的对策及其原因 (1)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罗斯福新政 主题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史料一 蒙大拿州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上千人却排队到苏联大使馆申请签证和赴苏工作。有记者称“看到美国农民就想起画刊上的蒙古农民。悲惨的阴影长长地投在美国的大平原上。”  本史料表明当时生产相对过剩;失业剧增,民生困苦。 史料二 1932年康涅狄格州100余家工厂的工人,每周工资竟只有0.6美元。连《时代》周刊也写道:“无法无天的雇主,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1932年,退伍老兵和一战伤残军人山穷水尽,聚集在华盛顿露营,希望政府能提前发放他们的退伍费和伤残抚恤金。胡佛总统下令麦克阿瑟将军镇压,群众示威蜂起,闹事不断。  本史料表明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陷入风雨飘摇中。 史料三 胡佛根本就没想过:动用国家力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那时候,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思想,在美国是犯禁的。  本史料体现了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 主题2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1)新的理论和政策: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自由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主题3 罗斯福新政的成效和影响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1)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史料一 美国工业指数1929年为125,1932年跌到58,1935年上升到101,1936年达121。  本史料表明通过新政,美国基本上已经摆脱了可怕的“大萧条”。 史料二 1935年,罗斯福严厉指责直接救济“伤了国家元气”。他建议:失业者仍由州政府和市县政府负责照顾;联邦政府则可设立一个新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1933年4月,一向热心于造林、水土保持和水力发电的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并签署生效。  本史料表明罗斯福新政实施中充分发挥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作用。 主题4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题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主题2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原因 (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私人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造成一系列危机,迫切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和调节。 (2)二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经济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大萧条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固有矛盾,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主题3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2)企业经营方面:资本社会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3)西方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史料一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本史料反映了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史料二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贝弗里奇爵士在《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地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地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本史料实际上可以用来说明福利制度实质上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主题4 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建设经验。但是,这些变化并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例1 (2011·福建高考)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          图一         图二  图三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通过图片图文信息弄清三幅图分别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状况。根据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积压,物价下跌,大量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所以本题应选择B项。 例2 (2011·江苏高考)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  )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紧扣“新政”期间这一时间信息和“炉边谈话”方式的意图,并设身处地地思考罗斯福在当时背景下如何才能缓和危机带来的不利。“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 例3 (2011·浙江高考)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来源:学.科.网]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紧紧围绕“20世纪70年代”这一特定时间信息下这一经济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还应注意此题要求解释“原因”而不是困境的影响或者克服危机的对策。当时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重要原因是石油危机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 例4 (2011·天津高考)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图片主题,围绕时间“1973”年和汽车的驱动为什么是马力而不是燃料来思考。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场景。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30年代大危机爆发时的现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滞胀”现象的主要原因。能力立意上注重对图片材料信息的深层次思考和对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1.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  ) A.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D.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罗斯福新政 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这项措施是 (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行美元贬值 C.限制价格水平 D.推行福利制度 题点 核心概念——福利国家制度 3.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随后,北欧、西欧、日本等国也纷纷建立起各自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 ①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②国家财政支出扩大 ③扩大了社会消费 ④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面对困境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 (  ) 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 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 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 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源:学科网] 题点 运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解读材料 5.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9%军费;21.6%社会保障;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科研1%。据此判断此次探究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来源:学,科,网]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 (  ) A.经济危机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国内成立了法西斯协会、黑衣社、银衣社、美国民族主义党等法西斯组织。罗斯福政府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缓和社会不满情绪,打击法西斯苗头,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 (  ) A.放弃金本位制 B.成立农业调整署 C.加强社会福利救济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3.美国政府于1933年创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诸如森林防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历史景点维护等工作,每名队员每月可得30~45美元工资。1936年,拥有队员达50万人。美国政府这一行动实质上体现的是 (  ) A.社会救济计划 B.“以工代赈”方案 C.产业振兴规划 D.社会福利政策 4.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仍超8%,增幅再惊世界。美国彭博社评论:“中国经济复苏主要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和公共房屋的建设上。”历史上采取类似举措促进本国经济恢复的是(  ) A.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5.2010年某网站登载题为“动什么,不能动宪法”的文章,指出:“……罗斯福新政时期,是总统权力扩张最迅猛的时期。事实上,新政期间,总统权力的转型,也是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的一个后果。”这里所说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指的是(  ) A.向分权制衡型转变 B.向总统权力型转变 C.向社会福利型转变 D.向国家干预型转变 6.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 (  )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无限制的股票投机盛行 ③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盲目扩大生产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7.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中心措施和要解决的核心矛盾分别是 (  ) A.货币措施,劳资矛盾 B.工业措施,供需矛盾 C.农业措施,供需矛盾 D.福利措施,劳资矛盾 8.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9.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有关 (  ) A.调节农业生产 B.调整工业生产 C.整顿财政金融 D.实行“以工代赈” 10.罗斯福逝世后,《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罗斯福总统……从他开始从政的时候起,一直就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自由的精神……”罗斯福新政的有关措施中,不能够佐证以上评价的是 (  ) A.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兴办公共工程 C.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限定工人最低工资 11.阅读下面关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简表 GN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 4.3 3.2 4.8  1973~1975 2.4 5.3 9.4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  )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2.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来源:Zxxk.Com] B.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C.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D.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14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 ——摘自新浪网 请同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12分) (3)据材料二、三,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时的奥巴马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民主党每周广播讲话重申他的最新“经济振兴”计划,透露至少创造250万个就业岗位的5点具体构想: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使之更加节能;大力投资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创造“21世纪的学校”;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网络宽带,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网”;改进医院设施,确保这些地方能够运用“前沿科技”。 材料二 这场席卷全球的最大金融危机至今仍未止息,2010年2月15日,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等 请回答: (1)简要比较材料一中奥巴马计划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相似之处。与罗斯福新政相比奥巴马的计划有何新特点?(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各国领导人应对危机的策略。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他们采取上述策略的原因。(6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3)自由放任 3.(2)法西斯 二、1.(2)全国工业复兴法 (4)社会保障法 3.(3)政府干预 三、2.调节 四、1.(2)②经济计划 (4)①社会性 2.(2)分散化 (3)①社会化 3.(3)经营管理 4.(4)低收入阶层 (5)国民收入 (6)②财政赤字 5.(2)社会福利 命题探究 1.C 2.B 3.B 4.D 5.C  课时规范训练 1.C 2.C 3.B 4.C 5.D  6.A 7.B 8.A 9.C 10.C  11.A 12.B  13.(1)“悲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措施:制定“救济法”;建立“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兴办公共工程。特点:直接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干预)。 (3)特点: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4.(1)相似之处: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大政府的公共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了就业机会。新特点:重视发展教育与科技以摆脱危机(或科教兴国);注意节能。 (2)策略:加强国际协作,共同应对危机。原因:吸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利益相关。(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