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 纲]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课 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迅速,儒学出现了危机,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兴盛,“__________”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派别 (1)程朱理学 ①人物: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______”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 ②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求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 ③地位:朱熹的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明初时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中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①人物及主张 ②意义: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方法点拨 图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评价 (1)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2)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了人们的__________,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2)主张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人物及著作:王夫之《船山遗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主张 3.评价 (1)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 (3)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归纳总结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魏晋至宋儒学的发展状况 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家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 主题1 理学的形成 朝代 人物 主张 影响  理学的 形成[来源:学科网] 北宋 程颢、 程颐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提出“格物致知”[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南宋 朱熹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天理在现实社会表现为“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主题2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史料 有人问程颐:寡妇家责、无依无靠,是否可以改嫁?他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又说“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  从史料可获取到的主要信息有:程颐把天理和人欲绝对对立起来;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理学的发展 主题1 理学发展的突出表现 (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主题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   共 同 点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 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史料 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  这段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    李贽的思想 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1)挑战孔子和儒学的正统地位。 (2)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3)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4)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史料一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 ——《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  此史料说明了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史料二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此史料表明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史料三 李贽批评理学家“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四书评·大学》  此史料表明李贽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主题1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1)经济方面: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②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2)政治方面:①市民工商业阶层兴起,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②君主专制日益腐朽,民族和阶级矛盾加剧,促使人们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 (3)文化方面:①文化专制日益严重,造成文化恐怖局面,禁锢人们思想;②进步分子要求摆脱思想束缚,面对社会现实,倡导个性自由。 主题2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2)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3)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主题1 演变规律 (1)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时期)的过程。 (2)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3)统治者以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主题2 演变原因 (1)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例1 (2011·广东高考)“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的内涵。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的趋势。 例2 (2011·北京高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例3 (2011·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结合“明末清初”这一时代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和明末清初这一历史时期的经世致用主张和君主批判思想。能力立意上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儒学演变这一主干知识的宏观把握。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理学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影响 1.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儒学的演变 2.“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如果以下历史人物看到这句话,所持“态度”合乎逻辑的是 (  ) A.汉武帝:严禁传播 B.陆九渊:不谋而合 C.李贽:荒诞不经 D.黄宗羲:奉若神明 题点 核心概念——程朱理学 3.“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  ) A.朱熹 B.程颐 C.李贽 D.陆九渊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新价值观——热爱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解读新材料 5.每年9月,“水浒文化节”在水泊故地山东梁山举办。 梁山之巅有一座雄伟的建筑是当年梁山好汉议事的地方, 取名“忠义堂”,关于这一名字的由来,《水浒传》中有 这样一个情节:忠义堂原叫聚义厅,晁盖中箭身亡后,宋 江成为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如图),并在堂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面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苏轼在朝野之时,采用________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事;罢官后,才有________思想无欲无求;本身又兼有________理学思维,是名副其实的三教合一。上述空格依次省略的是 (  ) A.佛教、道教、儒家 B.道教、儒家、佛教 C.基督教、儒家、道教 D.儒家、佛教、道教 2.明代丁云鹏的《三教图》绘三教创始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两株菩提树下成为 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打扮的 孔子相对。图片反映不出的信息是 (  ) A.作者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 B.随着三教的融合,宗教题材绘画有了世俗化的倾向 C.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沉于思索之中 D.真实再现了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 3.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右图书名“格”字的含义应是 (  ) A.规格 B.研究 C.品格 D.道德 4.理学人士说:“性命之理,著落在君臣、父子、夫妇、 兄弟、朋友其中。”(《倭文端公遗书》卷四)这不能说 明程朱理学 (  ) A.与人们对封建纲常名教的维护实际一致 B.与封建宗法制和道德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C.是封建道德伦理学说最主要的理论来源 D.完全等同于封建道德伦理学说 5.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 A.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B.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从统治者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6.“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  ) A.是程门立雪主人公所看望的老师 B.曾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C.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 D.提出“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 7.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南宋陆九渊则开启心学门径,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突出的不同是 (  ) A.儒学的表现形式上 B. 对人们的自然欲求 C.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 D.把握“理”的途径 8.立人中学历史选修班的同学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9.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0.“……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梁启超在《无聊消遣》中将其高度浓缩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源自 (  )  A   B    C     D 11.《亭林文集》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在此,顾炎武明确提出了 (  ) A.治学的目的是要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 B.为学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事必躬亲之 C.“亡国”与“亡天下”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D.人格不立,便讲一切学问都成废话 1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民共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 材料二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南宋学者和思想家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双方争议了三天,最终不欢而散。如今,这座古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鹅湖书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扼要归纳朱熹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就“教人之法”方面对读书与明理成为圣贤方面会如何各执一词?为什么?(8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朱熹与陆九渊对世界本原认识上的不同和思想属性方面的相同。(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5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5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6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三教合一 2.(1)①天理 ②格物致知 (2)①心即理也 致良知 3.(3)自然欲求 二、1.(1)②追求个性 2.(2)②监督机构 命题探究 1.B 2.C 3.A 4.D 5.C  课时规范训练 1.A 2.D 3.B 4.D 5.D  6.B 7.D 8.C 9.C 10.D  11.A 12.A  13.(1)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2)朱熹:①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②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①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②从“心即理”出发,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 (3)①对世界本原认识的不同: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②思想属性的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14.(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