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及其解析(专题综述) 本专题内容属于国际关系史范畴,在高考中地位重要,选择题和问答题都经常出现。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有以下特点:(1)受当年的时政影响明显,如周年问题、国际关系上的大事等;(2)政、史结合,注重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3)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际关系问题备受重视,如中美、中日关系等;(4)与邻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重点。 二、教学内容(专题知识) (一)中英关系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英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①19世纪中期,英国作为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于1840—1842年和1856‘一1860年先后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中,英国人曾组织军队帮助清政府镇压起义军。 (3)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在中国的筑路权和开矿权,强租“新界”,并划分长江流域、云南、广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获取侵略权益,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辛亥革命发生后,伙同其他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死后,又扶植直系、滇系、桂系军阀侵略中国。 (6)一战胜利后,英国与法国操纵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的正义外交要求,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 (7)大革命期间,英国残酷镇压罢工工人,制造五卅惨案,引发“五卅”运动,其中的省港大罢工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北伐战争开始后,英国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情绪高涨,最大的成果是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 (8)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东北地区。英国与法国操纵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进行制裁,还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辖的殖民地。 (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英与其他国家共同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并最终取得胜利。 认识:近代中国,中英关系以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为主要特点,英国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还导致了“香港问题”的形成。 2.中国现代史上的中英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英国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敌对的政策,参与联合国军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 (2)“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①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条件。②中英谈判: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并拒绝了英国提出的“用主权换治权”的要求,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③《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1984年,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声明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一大步。④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进行交接仪式,香港回归祖国。 (3)中英关系的新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英建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英展开了多方位的经济贸易合作,双方的外交关系逐步加深。 (二)中美关系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获取侵略权益。 (2)美国的“洋枪队”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3)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5)袁世凯死后,扶植直系、滇系、桂系军阀,侵略中国。 (6)大革命期间,美国干涉中国革命。 (7)大革命失败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建立符合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专政,获取侵略权益。在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运动"中,为取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与中国缔结关税关系条约。 (8)二战期间,中美与其他国家共同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9)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支持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 2.中国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政权,干涉中国内政。组成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侵朝,威胁中国边境。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之后的、20多年,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访华,中美发表公告,谋求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提示】2009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中美关系会成为一大热点。 (三)中日关系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1894—1 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并割占中国台湾。 (2)19世纪末,与其他列强一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并以福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3)1900一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一战期问,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加紧侵华,企图独占中国(1914年,侵入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接着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袁世凯死后,扶植皖系的段祺瑞和奉系的张作霖,侵略中国。 (6)大革命期间,残酷镇压罢工工人,制造五卅惨案,引发五卅运动,并派兵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7)大革命失败后,支持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维护其在华利益。 (8)l 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其殖民地。 1 935年,日本侵略中国华北,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 (9)1937—1 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进行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 作,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胜利。 2.中国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敌对政策,中日关系处于 冰封时期。 : (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 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3)当代的中日关系:近年来,中日在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关系上做了不懈 的努力,中日关系日益发展,合作日益加深。但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的活动,干扰着 中日关系的发展,其动向一直为我国所警惕。2007年、2008年,中日首脑的互访,使 中日关系升温,必将使之成为2009年高考的重点内容。 ( 四)中俄关系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中俄(包括苏联)关系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 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中日甲午战争后,伙同法、德两国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 (3)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争做中国债主,争夺中国的路权、 矿权、设厂权,强租旅顺、大连,划长城以北和新疆为其势力范围。 (4)1900-一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5)十月革命发生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第一 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共建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 命根据地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革命也有过“左”倾的错误 指导。 (7)二战中,担负起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的反法西斯任务,欧洲战事结束之后,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2.中国现代史上的中俄关系 (1)1949年lO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 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次年初,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贷款给中国,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 策有重要意义。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基本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中苏关系逐渐恶化。70年 代,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威胁中国安全,双方关系紧张。 (3)20世纪80年代,由于在美苏争霸中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由对外扩张转 为全面收缩,与中国改善关系,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4)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睦邻友好合作活动。 例题和解题方法 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一直是高考非常重视的内容,因知识点分散、线索较长, 掌握的难度较大。在复习中,可按国别列表记忆;同时,要注意比较近代列强侵华特 点的异同,侵略特点是由它们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决定的,如英法的资本主义发展较 好,侵略以获得经济权益为主,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侵略以侵占领土为主。 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中外关系说明,国家独立与富强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的前提,国家 利益决定外交政策。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会注重与重大时事相联系,复习时, 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三、例题与解题方法 【调研l】 (2008·江苏历史卷)1 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 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办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苏关系的演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建 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A;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与史实不符;D不符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排除D。只有B项符合题意。 【调研2】下列关于中国外交及国际地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上坚决执行不结盟政策 B.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C.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共政权赢得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动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掌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 时期后,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不结盟政策,但在建国初曾与苏联结盟,故排除A;C项与 史实不符;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错误;抗 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完全废除,因此 B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四、配餐作业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和俄国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英法注重对开埠通商权利的攫取,而俄国更注重对中国领土的割占。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不同 B.民族爱好不同C.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D.封建残余程度不同 2.与下图(人民收回英租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无关的表述是 A.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 B.北伐战争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 C.废除了列强在华开设租界的权利 D.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 3.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是近代中日之间发生的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却截然相反,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双方的综合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领导战争的阶级力量发生了变化 C.国际援助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 4.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最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不全属于侵华“八国”成员的一组是 A.英、法、俄、瑞 B.俄、日、意、奥C.德、法、日、意 D.俄、法、日、奥 5.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下列关于两个战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正面战场的抗击粉碎了日本快速灭亡中国的阴谋B.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起到配合作用 C.两个战场所依靠的抗日力量是不同的 D.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始终是主战场 6.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表示必须首先“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其真实目的是 A.扶蒋反共 B.打击共产党C.打击苏联 D.维护自己在亚洲的利益 7.下列不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采取的什么外交方针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不结盟运动 8.1969年,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 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尼克松认识到以前美国的反华政策是完全错误的 B.美国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C.美国决心联合中国一起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D.尼克松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9.胡锦涛说:“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当今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消除,合作前景良好B.既要牢记沉痛的历史,又要放眼未来 C.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加强友好关系D.中国在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进步 lO.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8年底,中国战场国民党军的溃败之势已使英国政府确信:“共 产党最后控制全中国已不可避免,英国应尽可能避免与中国的正面冲突。"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中英关于建交的谈判历尽曲折。1951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谈判完全终止。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则要到二十多年后的七十年代(1972年)。 材料三 布朗于2008年1月15日接受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他说:“英中关系现在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英中互利成果是丰硕的。英国现在是欧盟在华的最大投资国,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但我认为,中国现在参与国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力,正在赶上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对英国来说,与中国在国际问题上进行建设性合作,是我们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英国为什么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英未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原因有哪些? (2)在国际关系方面,促使1972年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原因有哪些?二十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对英国直接外交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3)对比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成“英中关系现在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 条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