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政策。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及缺陷;中国古代冶铁业、陶瓷业、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尤其重视考查商帮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特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得到发展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等。 【知识交汇】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 1.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 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 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政策的因素。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动。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3.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发展方向与规模一直被历代王朝控制着。在古代社会经济中,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4.小农经济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其启示 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农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小农经济模式下,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手工业和商业是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统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为了巩固其经济基础、加强统治,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通过发展农业、严格控制工商业发展,既维护了统治基础,又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一政策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变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还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清之际,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受到限制,已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成长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不但内部失去了经济的活力、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动力,也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终于日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陷于落后挨打的局面。 二、中国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演进: ①中国具有七、八千年的农耕历史。②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人们需要经常迁徙流动,生活艰苦。③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耜耕”(“石器锄耕”)时代。④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学会了使用肥料和水利排灌技术。⑤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的变迁: 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②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③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④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⑤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⑥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⑦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3.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至秦汉,采用垄作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耕方法。其中,汉代先后出现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连年耕种为主,部分地区也实行休耕制,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绿肥种植技术。主要农书:《齐民要术》。③隋唐时期,江南地区普遍采用育秧移栽,使水稻增产等技术。④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江南地区推行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⑤生产工具,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汉武帝时期发明了播种用的耧车。⑥灌溉工具,三国时期,马钧发明了翻车,唐朝发明了筒车。 4.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③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 1.冶金业: ①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冶铁技术,能冶炼生铁和钢。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提高了冶铁水平。汉代,人们用煤做燃料冶铁。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明朝以后,流行用焦炭冶铁。 2.纺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养蚕织丝绸,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绸的国家。西周以后,丝织工艺发展迅速,形成了早期的丝织业中心。西汉使用提花机,大量丝绸纺织品外销,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时期,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南京、苏州、杭州是丝织业中心,并在丝织业中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宋元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了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盛极一时,有“衣被天下”称号。明代以后,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3.陶瓷业: ①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半坡氏族就使用彩陶。②瓷器制造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东汉时期,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唐代,瓷器制造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制瓷技艺体系,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③从唐代起,瓷器销往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运输,瓷器遍销全世界,形成著名的陶瓷之路。 4.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①源远流长且比较发达,很多独特的生产技艺和精美的产品自古就闻名于世。②春秋战国前,手工业主要由官府经营。春秋战国后,出现了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则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③自秦汉时期开始,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于定型,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④明清时期,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及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④商品在出现之初,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⑤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商人的自然组织──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亲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则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相对而言,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比作为业缘组织的宗族进步,而作为业缘组织的行会、公所又比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进步。因为地缘组织特别是亲缘组织大多具有不可选择性,属于不随意的团体而业缘组织大多具有可选择性,属于自由加入的志愿集团。(这三者之间并非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它们既有时间上的交叉并存,又有组织上的相互重叠。)除此以外还有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等。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商品,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市场。商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反过来调整、刺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第二、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重农抑商,是制约古代商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艰难与曲折。大约自战国末年开始,古代中国统治者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第三、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战国秦汉时期快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停滞倒退,隋唐时期恢复繁荣,宋元时期突破旧制,明清时期缓慢发展。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形成,不仅与前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两方面因素的作用有关,而且与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甚至文化、宗教的综合影响分不开。 第四、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第五、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总的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萎缩,后者不断发展壮大。 五、中国古代“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两代的海禁,都以防范敌对势力,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但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第一,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所以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清代初期则全面禁止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中国私商固然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不许来华贸易。康熙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二十多年又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其他港口一律关闭。 第二,明代的海禁从明初延续到嘉靖年间,倭患肃清以后,就重新开放海禁,准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而清代的闭关锁国则从清初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爆发。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一是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这种“闭关锁国”与 “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二是使得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思想方法】 1.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其生产关系的变化;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对土地制度、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2.运用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需要联系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有着密切关系。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 3.注意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对于“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联系每年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的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