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情分析】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 2.随着高考选考试题命制技术逐步成熟,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 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知识交汇】 一、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②两者的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三、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③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四、比较加尔文和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1.相同点: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2.不同点: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五、比较马丁·路德教一加尔文教的异同 1.相同点: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2.不同点: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②加尔文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六、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 1.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②领导者:改革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③结果: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2.不同点:①性质: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质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②结果:阿里改革失败;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①所处时代: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②国内背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③方式: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⑤客观效果: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⑥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⑦结果: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2.不同之处: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俄国改革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八、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①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②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②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3.思想文化:①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②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①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 5.改革途径:①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6.改革措施:①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②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九、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1.三次高潮:第一次以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开端,有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的外,都未涉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旧体制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的,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2.四种模式 ①中国: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改革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且取得巨大成就。 ②苏联: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后来进行激进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 ③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后因进行激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④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后因摆脱苏联控制进行激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倒向资本主义社会。 十、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十一、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十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①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有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有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如:外国的彼得一世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中国的王安石变法和洋务运动;有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3.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4.改革的原因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5.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6.改革的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7.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①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②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③失败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8.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9.评价改革的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④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⑤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⑥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⑦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⑧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⑨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10.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11.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思想方法】 1.学好本专题,扎实掌握专题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一方面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以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较,理解每一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学习近代改革时,一要联系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史实,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作用。二要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探究,把握各国改革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四要学习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科能力。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4.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加强关注时政,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土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