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情分析】本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近年来新课程、旧课程高考均出现了大量试题,选择题、主观题均频繁出现,图文并茂的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在,往往与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命题。这一专题的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既有学科内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也有学科间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考查主要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尤其重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经济布局、大国崛起等内容的联袂考查,强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知识交汇】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1.含义:所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是指在资本主义主导下,世界各地由原来相对隔绝的区域性市场发展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世界性市场。其形成与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原因:(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随着其产生、发展,原有的区域性市场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必然促使资产阶级走向世界不断地开拓市场。(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16—18世纪的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得非洲沿海岸、美洲大部、亚洲沿海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的英、法、美等国殖民扩张迫使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总之,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各地逐步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在英、法、美、德等国普及,这驱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工业国用廉价的商品征服了许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垄断组织的产生、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通加速促成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可见,工业革命的进行与扩展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速度。(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这在19世纪尤为明显。蒸汽机车和轮船、汽车的出现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商品流通速度日益加快、贸易范围不断扩展。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3.过程:(1)16至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这时世界市场表现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2)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3)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4.影响:(1)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自16世纪以来,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不仅加快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2)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殖民地区财富、劳动力、资源被大肆掠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殖民地区原有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壮大,促成殖民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3)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这一影响在非洲、大洋州、美洲尤为明显。(4)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总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5.曾经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国家:(1)16~18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主导地位。(2)19世纪前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共同主导。(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主导世界市场。(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标志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主要特点 科学与技术未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生产力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  能源 煤 电、石油  新兴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采煤业、纺织业、冶金业等 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  经济结构 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 轻工 重工业得到发展  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垄断 大企业? 组织  主要经济侵略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发明者 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 发明创造者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工程师  成果 多数是生产经验的总结, 属于经验型 多数是科研产物, 属于科研型且量多质高  开展的国家 起先只限于英国,逐渐发展到其他国家。“一枝独秀” 一开始就在几个国家齐头并进,形成多元化。“全面开花”  产业部门 始于棉纺织业,后来在主要轻工业部门展开 以重工业和电力业为主要领域,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作用  影响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矛盾激化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的新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规模还比较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重化工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增强。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现,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四、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1)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2)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1)政治目的:宣扬——加强——满足 (2)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特点:(1)时间早。(2)规模大。(3)次数多。(4)贸易性质:前者是封建国家朝贡性的贸易,后者是掠夺性的贸易。 4.影响和后果:(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 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形成差异的原因: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6.郑和下西洋废止原因及其启示: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耗费浩繁,国库枯竭。明末的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 【思想方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要重点认识和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1)通过列表对比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新航路开辟中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情况及影响的比较,荷兰和英国早期殖民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的比较。 (2)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也是从中世纪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是中外历史比较型题目的一个切入点。从题型上看,既可以搞学科内综合,也可以搞学科综合,特别是和地理,所以一定要把握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3)要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条件、过程与影响。 (4)要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尤其应注意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 (5)对于工业革命的考查,可以形成一条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的纵向线索,其中可以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变化等丰富的内容。 (6)归纳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产生的后果和对中国的影响。 (7)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市场的关系。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