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经济上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通过对史实的把握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成功。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进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开展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羸得了和平环境。 ④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⑤合理调整工商业。发挥了私营工商业有得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⑥加强对农业和矿业的领导。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总的结果: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经济建设指标的超额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 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开始,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1955年底基本实现合作化。 2.对手工业的改造:采用与农业改造同样的步骤。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中央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1955年底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同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②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是这种制度的组织形式。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③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是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时,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即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四、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内容: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建国一周年时,同苏联等17个欧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国家独立和安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5.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6.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反帝反殖的万隆精神。 【教学反思】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