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 1、背景: ①民族危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改良救国方案失败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个人因素: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 上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行民族革命,用 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即“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国民共享。 4、作用: 三民主义思想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5、实践: ①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②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根据 三民主义思想原则制定B.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意义:对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③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和新力量,三民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屡次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爱国运动给了他新的启示和希望。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各民族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①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帝反封建 ②有本质区别:新三民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立场不同。 4、作用: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实现了国共合作,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历史背景 ⑴民族:民族危机严重,列强瓜分狂潮 ⑵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⑶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⑷政治:改良方案失败,清沦为统治工具 ⑸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⑹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 ⑹自身:孙中山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⑴十月革命的鼓舞 ⑵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⑶苏俄和中共的帮助; ⑷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提出 同盟会成立(时地、领导、纲领、刊物、性质、意义) 国民党一大(时地、宣言、三大政策)  内 容 民族 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反帝,各民族平等   民权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平民共有,凡真正 。   民生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评 价 积极 表达了资产阶级 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 的愿望、是 理论指导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 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 由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决定 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实践 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⑵颁布《临时约法》(时间,性质,内容,作用) ⑶维护民主共和斗争:13年二次革命,15年护国运动,17年护法运动 ⑷结果:失败 ⑴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 ⑵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联系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二、三民主义的内容: 内容 关系 来源 范畴  民族主义 前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核心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补充发展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二、新旧三民主义特点之比较(“新”在何处?)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反清 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四、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比较? (1)同:若干基本原则基本一致,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对革命发展起推动作用 (2)异: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五、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1)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2)提出: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三民主义. (3)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4)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5)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 (6)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把旧三民发展为新三民. (7)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8)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六、孙中山的精神有哪些?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