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2考纲解读】 1.要关注近代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其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的发展特点。 2.关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2009年考了经济现代化对政治的影响(辛亥革命题),那么2010年注意一下经济现代化对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地理学科相联系。 3.要注意横向的比较。与西方国家、前苏联经济发展相对比。注意把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纳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考查。对经济发展原因、条件的分析探究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 【重要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知识归纳】变化:(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2)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倾销,中国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4)中国开始有部分商人、手工业者投资办厂,中国出现了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 原因:一是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二是由于伴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三是中国的一些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误区警示】(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没有继承关系,误以为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继承和发展。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战前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工场手工业生存状态骤然恶化,纷纷破产。后来投资于新式工业的早期民族资本家,大多为官僚、地主、商人,而鲜有原先的手工业者。(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二、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知识归纳】推动的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阻碍的因素: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特别提醒】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民国时期的历史最典型的体现了这三种因素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由于制约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很多,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能够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身上。 三、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首先,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使得中国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产生了近代意义的企业,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都有所发展。其次,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重要经济前提,而且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倡实施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他们所宣扬的民主、科学逐渐深入人心。再次,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但必须注意区分:(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壮大,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高考真题精析】 【2011高考】 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 (一)选择题 (2011年广东省文综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从题中材料可说明奖励实业、鼓励工商是当时的创举,同时说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政策的转变,到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 (2011年山东省文综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 2 B. 31 C. 73 D.193 【答案】:D 【解析】:从题中时间可判断,这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它在经济结构上的突出特征就是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好。只能数量最多才能反映这一特点,故选D。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5)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所述是指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之一——关税自主。 (2011年四川省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南京解放前夕,发薪水(纸币),换银元,买米。主要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掠夺情况下,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只认银元不认纸币。 (二)非选择题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2)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答案】: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解析】: (1)从鸦片战争以来外来经济侵略及中国国内经济变化两个方面概括其经济因素。 (2)注意三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风俗不无堕落”等,进行适当的提炼概括。 (3)从题干中陈旭麓的话可以归纳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灾难和进步同存,但进步远大于灾难。围绕这一中心论点,选取适当史实,适度论述。  【解析】: (1)汉阳铁厂选址在湖北省城武汉,封建官吏视察方便,既有减少阻力、方便管理的益处,更有经营管理带有封建落后性的消极影响。 (2)结合1955年武汉钢铁厂开始动工建设的时间,点明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背景。 (2011年四川省文综39—(1)、(2))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致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 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走,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地,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 l875年,清廷 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表3 1875 —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  1873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4分)。 【答案】: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3—(2)) 材料二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6分) 【答案】: (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解析】: (2)先准确归纳题中表格所述中国原料出口、手工制品出口和机器出口的变化情况。在从中国近代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的角度寻找这些变化现象的历史原因:原料出口上升是因为中国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手工制品下降是由于列强侵华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机器出口上升是由于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刺激。 二.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一)选择题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 赛龙舟 踩高跷 踏青 B.荡秋千 游泳 赛跑 踏青 C.荡秋千 游泳 踩高跷 登高 D.放风筝赛龙舟 赛跑 登高  (2011年重庆市文综14)周滇《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这里所描写的女装形式流行于 A.汉朝 B.南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尚。唐代女性服装有的胡服胡帽,有的袒胸窄袖,最让人惊叹的是大胆开放的风格。 【2010高考】 1、(10年浙江卷)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图12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抓住时间限定是解题的关键,第一问民国初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第二问概括发展态势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三问,依据材料分析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三个题目都要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3)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2、(10年全国卷1)14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14.D 【解析】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错;BC与题干不符。 3、(10年江苏卷)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正确答案为C。 4.(2009年福建文综,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答案】C 5.(2009年广东历史,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B.3个 C. 2.5个 D. 0.55个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 【答案】C 6.(2009年山东文综,11)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 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解析】从楹联中的“保全时局”“莫教美利让四方”可知反映的是实业救国的思想。 【答案】D 7(20009年海南历史,19)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答案】A 8.(2009年天津文综,6)右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 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 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解析】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D 【2012高考押题】 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刺激作用 C.有利于农村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入超”即进口大于出口,农副产品口增长,在当时有没有可能超过外国的进口呢?这是不可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通商口岸增加到十几个,外国商品终于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市场,中国沦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中国入超局面不可能扭转。加工农副产品就能赚钱,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现在产品大多出口了,自然经济随之解体。农村农副产品的生产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要,因此商品经济发展了。 【答案】A 2.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 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解析】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中国资产阶级,是因为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诞生在外资企业里,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设厂的结果。 【答案】A 3.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②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根据题中“五口通商后”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中现象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列强已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清政府不能再维持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③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为“洋布”,雨伞叫“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近代中国工业落后,大量工业品需要进口,才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答案】B 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陈旭麓的观点说明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表现为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C 6.央视曾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跟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A.主人公出身卑微 B.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那天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陈寿亭染厂的起起落落,这其中的“心酸”是可以体会到的。 【答案】C 7.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地方绅士阻挠近代企业的正常发展,说明了在近代中国,封建束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答案】C 8.下列对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两次短暂发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深入人心 B.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D.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两次短暂发展是指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与一战期间的进一步发展,然后看四个选项哪一项至少与其中一次不相符合。“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局面,所以A项不正确。 【答案】A 9.近代人诗言:“轮船电报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自商举,……不闻岁举查账员,股息多少任所予。……不恰舆情无是非,事事输入糜费巨”,诗中所言反映出(  ) A.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办 C.官督商办的资本主义企业举步艰难 D.洋务运动成效甚微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要读懂材料,然后依托材料从课本中找到准确性答案。 【答案】C 10.恩格斯说: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对恩格斯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恩格斯预见了中国将会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恩格斯是说中国将会进行工业革命 C.是指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国将会被日本打败 【解析】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古老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它的全盘革命化以及后面出现的联系瓦解可以明白是指的自然经济的瓦解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11.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近代中国学习制度从实践的层面来说是从康梁的维新变法开始的。再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而决定其根本原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D 12.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是错误的。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是有一个过程的。   【答案】C 13.以下是1872~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的统计资料,该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年代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A.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近代企业 B.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时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D.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通过表格来分析问题。通过表格的时间、资本的数量企业数量的比较,可以得出A、B、C、都是正确的。只有第四项技术力量的薄弱不能从表格中反映出来。 【答案】D 14.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也曾使国人振奋。下面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实业救国” ②“民主与科学” ③“自强”“求富” 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解析】“实业救国”是在19世纪末提出;“民主与科学”是在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自强”“求富”是在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提出;“超英赶美”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答案】B 1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有(  )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加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 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的发展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又在技术、资金上有依赖,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步骤,主要 是在沿海一带。 【答案】D 16.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 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以发展的主要是面粉加工、棉纺织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无从发展,以机器制造来带动全局的说法不合史实;从空间来看,有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向北扩展的特点;C项说法也不合理。当时主要是欧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但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的说法不合史实。 【答案】A 17.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天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 A.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的原因的分析归纳能力,搞错的主要原因是分不清这些原因所占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一个历史现象的出现,往往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有根本的,有直接的;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应该将这些原因进行归类整理,以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答案】D 18.根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指出图中C点处于发展最高峰的原因(  )    ①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 ②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③爱国心和利润的刺激,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 ④封建帝制被推翻,为民族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该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其中 ③ 在这一时期尚未提到,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能称其为条件,正确答案为 C 。 【答案】C 19.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一年之内,不准续添。”这表明(  ) ①该规定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 ②中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要真正发展中国工业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④该规定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李鸿章的意思是,限制官办和商办的纺织厂,维持现在的规模,一年内不准扩大。这很明显,对民族资本主义起到压制作用。要摆脱这种压制,必须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制度。“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当时中国民族工业未形成规模,李作为洋务派官办的代表,也受到限制,不可能有垄断资本主义。那是不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垄断呢?1895年《马关条约》才允许列强办工厂,没可能那么快就到垄断。李鸿章90年代还不必去顺应列强。 【答案】B 20.阅读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表后,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江苏 155 京津 455  浙江 42 山东 31  福建 20 奉天 19  广东 33 湖北 19   A.民族工业布局极不合理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C.民族工业比例失调 D.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京津和江苏地区的工厂占了大多数,而其他地区则寥寥可数,可以推断“布局不合理”。资本原始积累指资本家获得第一桶金子来创办工厂;工业比例指重工业轻工业的比例;其他选项在材料中都体现不出来。 【答案】A 21.民族轮船航运业的起步 材料一 1864年任江海关道的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个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上海为中华通商总汇之区,其中仍与洋商合伙贸易者十之七八,自置货物贸易者十之二三。合伙贸易之船,亦多托洋行代报。缘洋商之货,进出口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船货之是洋是华,专凭商人自报,既属无从分别,又复难以查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材料二 1864年福建调查:“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买其修茸之料也。此等商船,闽省系用外国牌照旗号,并不报明地方官立案,亦不由地方官另给船照,并仍旧各国领事官管辖,其船只入港牌照,亦送领事官存查,迨出港再向领取。是不过商人图籍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问题: (1)从材料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它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出现? (2)从材料看,华商雇买洋船营业不去世官府备案。洋船在这时取得了哪些特权? 【解析】材料中民族轮船航运业的出现形式的特殊性和与洋船的身份的不同,是审题和归纳要点的关键。 【答案】(1)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不是从原有的中国帆船航运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华商雇用或购买外国轮船,托付或挂名洋行代理,也就是以外国轮船航运业附庸的形式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清政府不鼓励华商开办轮船航运业,华商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反而要受政府的限制,而洋商交纳的捐税不多,所以甘愿作外国轮船公司的附庸,以逃避捐税。二是由于洋商垄断着轮船管理、驾驶技术,掌握着轮船配件,迫使华商不能不依赖它们。 (2)进出只须完税,并无捐项;领事裁判权。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 (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 元年 民国 二年 民国 三年 民国 四年 民国 五年 民国 六年 民国 七年 民国 八年  数量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100 万吨以上 年产10—99 万吨 年产1—9 万吨 年产1 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 88.5 41.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5 100   材料三 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绽数示意图 ——材料二、三摘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1919年全国各省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 (单位:家) 省区 江苏 直隶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省  数量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注: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北京、天津。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解析】读懂表格所反映的信息。分析状况时不能漏掉“一战后又渐趋衰落”;特点的根据要全面,轻重比例不平衡容易被疏忽。   【答案】(1)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又渐趋衰落。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投资于近代工业;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又加强了中国的经济侵略。 (2)民族企业规模小,同外资企业相比相差悬殊;重工业基础薄弱,轻、重工业比例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