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012考纲解读】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高考预测】在2011的高考中,世界格局演变仍将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要注意演变原因的分析及多极化中西欧和中国的内容。联系中国的发展情况来考查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象、当今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向。 高考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考查的热点。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世界格局的形成、演变、影响演变的因素、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新课标考纲与以往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相比,本单元有两处变化,增加了“经互会”“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部分内容。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的近两年高考突出考查了“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及影响”等相关知识。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关于“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的考查应重点关注上述变化。 【重要知识梳理】 一、美苏的“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知识归纳】 美苏的“冷战”的背景、含义、表现 背景: 战后,反法西斯同盟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美苏对抗以冷战形式进行的原因) 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主要原因:美国敌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质: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温馨提示】明确“冷战”政策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准确把握其实施的背景、含义、具体表现、实质、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同时要理解冷战时期的特征:一是美苏取代欧洲成为国际力量的中心;二是美苏由战时同盟发展到“冷战”对峙和在世界范围内争霸,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知识归纳】 欧共体成立的背景、过程、实质、发展、影响。 背景: 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 ②美苏的崛起,世界日益形成两极格局; ③西欧实行社会改革,在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过程: ①法国提出“舒曼计划”,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 ② 法、意、德、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进成员国工业发展,法德走向和解。 ③ 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三个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联盟。 发展: ①推行统一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内部实现大部分商品自由流通,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方向发展; ②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上步调一致,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③1973~1986年欧共体有三次扩大, 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先后加入。 影响: 极大地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随之发生了变化,成为多极化趋势的一支重要力量。 【误区警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欧共体是经济联盟,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注意区分两者的性质,欧元的流通,说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但并没有实现一体化。 三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知识归纳】 条件: ① 进行广泛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 ②美国大力扶持,减免日本战争赔偿,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原因: ①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池田内阁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②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③ 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 ④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温馨提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崛起为世界大国,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中心。究其原因,值得借鉴,学习过程中要准确理解。 四、 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知识归纳】两极格局的解体标志、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标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严重挫折,苏联模式失败,政治力量失衡,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经过新的分化和组合,其中,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误区警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五、 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知识归纳】 法德和解是实现西欧一体化最为关键的一环。掌握法德和解的背景、方法、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启示 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美苏争霸使西欧处于不利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美苏的对峙,西欧自身安全无法保障,为谋求安全和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必须紧密联系、加强合作。 途径:要实现西欧的联合,必须化解法德长久以来的历史积怨。 方法: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煤钢联营计划”把法、德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的煤钢联营方式,使两者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的联合,为此后建立的煤钢联营开创了欧洲联合的先河。 启示:欧共体的成立开创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值得世界其他地区借鉴,对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温馨提示】①注意理解加强欧洲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西欧各国加快发展经济,摆脱美苏的控制,谋求安全,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可能性:“舒曼计划”的提出,为实现法德和解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②理解欧共体开创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借鉴意义。 六、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知识归纳】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容、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内容: ①战后初期:为了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进行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使得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日本现代化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通过改革,日本经济的竞争性大大加强,推动了技术革命和设备投资,为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②“冷战”开始后:日本历届政府都积极经济干预活动,制定出合乎经济发展需求战略:政府投资、力行出口贸易、教育立国等等;利用美军所谓军事保护,奉行“富国轻兵”路线,即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启示: ①经济体制改革,使得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②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依据国情,制定合乎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 ③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奉行“富国轻兵”路线。这些举措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温馨提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如何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举措是学习的榜样 七、美国单极世界的大国强权思想对自身造成的恶果和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知识归纳】美国单极世界的大国强权思想的表现、对自身造成的恶果、对世界局势的影响表现: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以西方联盟为基础,竭力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和控制,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执行东扩政策,力图把前苏联控制的东欧地区纳入北约的势力范围之内,在亚洲,美国与日本的军事同盟不断加强。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干涉别国内政,导致地区动荡局面更加严重。如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等。 【经典例题精析】 【2011高考】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2011年福建省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答案】:C 【解析】: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C项。 (2011年广东省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A 【解析】:解题时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欧洲”、“经济手段”、“苏联”可推断出A项,因为马歇尔计划主要在欧洲实施,它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是经济手段,但范围不是局限在欧洲,排除B、D两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是政治军事手段,不符合题意中经济手段,排除C项 (2011年山东省文综16)1964年4越,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A 【解析】:77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B;C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问题,排除C;二战后一直没有爆发世界性大战,才能说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排除D。 (2011年重庆市文综23)自“9 ?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 【答案】:C 【解析】:题干主要表达了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从“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可以判断C正确。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7)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暖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答案】:B 【解析】:结合图片中1973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位时期;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才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A、C、D三项表述错误。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分子。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化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许多国家对美军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表示支持,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说明①④两项正确。②项错在“主要障碍”;③项错在“由此被铲除”。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0)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刹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答案】:A 【解析】: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正好说明A项;B项错在“所有大国”;C项错在“消除了”;D项不符事实。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答案】:C 【解析】:C项是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美苏关系紧张事例之一,苏联撤出古巴导弹也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A项是美国结束越南战争,是美国退缩的史实,排除;B项是1947年苏联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的行为,是苏联“进攻”的史实,排除;D项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的标志,是苏联强硬的反映,应排除。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答案】:C 图1 【解析】:从图1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援助的欧洲国家和接受美国援助的欧洲国家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东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也没有,这主要体现了意识形态(或缩小为“社会制度”)的斗争。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年份 1958 1963 1967 1972 1976  自民党议席 287 283 277 271 249  在野党议席 180 184 209 220 262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2010高考】 (10年广东卷)22.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题眼:时间“1959年”,“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尼克松的反对。” 考点:冷战时期的苏美历史状况 解析: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10年福建卷)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启示】此类型试题要决在于抓住历史阶段特征。 (10年福建卷)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相对比较容易选出B。 【启示】还是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全面把握。 (10年全国卷2)23.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 1.(2009年安徽文综,21)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 A.“怎么会这样?” B. “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越南战争,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从图片能判断出越南战争是美国的噩梦 ,故C项正确,A标题范围过大,B没有指明主体美国,D主体法国错误。 【答案】C 2.(2009年江苏历史,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解析】战后美国出于冷战的战略意图,扶植日本,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答案】C 4.(2009年广东文基,35)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答案】D 5.(2009年广东历史,25)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解析】苏东巨变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 【答案】C 6.(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3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解析】欧盟的成立加速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答案】B 【2012高考押题】 1.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批准设立了经济合作总署来负责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它的使命之一是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为美国提供足够的市场容量。另外一个使命则是对苏联势力在欧洲不断扩张的影响进行遏制。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  ) ①将西欧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②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继续 ③扩大了美国海外市场 ④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和西欧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部分,①②体现了“冷战”的实质。与此同时,马歇尔计划也为美国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找到了市场,美国与西欧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答案:D 2.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解析:材料中杜鲁门所说的“极权政体”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B、C、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从“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材料指的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A、B、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C 4.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 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 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苏“冷战”与多极化格局关系的准确理解。“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出现。 答案:D 5.1949年,“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应用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A项中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是在1947年,针对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项1955年成立华约,针对资本主义阵营1949年成立的北约;D项1949年支持民主德国成立,针对同年联邦德国的成立。 答案:B 6.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 A.表明了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正式宣布与苏联对抗的开始,是“冷战”开始的标志,说明反法西斯同盟正式解体。 答案:A 7.2010年4月,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一行90余人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下列历史事件与波兰直接有关的是(  ) ①马歇尔计划 ②东欧剧变 ③北约组织成立 ④华约组织建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在两极格局下,波兰属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故②④两项结论与之直接相关,①③两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知,相关的措施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措施。A项是美国的政治上的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是军事上;D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上的对策,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B 9.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  )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伊拉克战争 解析:从题干中得知这场战争与美苏的两极对抗有关,而且是联合国成立后第一次授权的军事行动,所以这场战争应该最接近联合国成立的时间(1946年)。由此判断应该是朝鲜战争(1950~1953年)。柏林危机(1958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伊拉克战争(1991年),时间较晚,而且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联合国并没有授权进行军事联合行动。 答案:A 10.在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之际,2010年7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与先期抵达的国防部长盖茨一起慰问“前线”官兵,并听取有关朝鲜动向的汇报。20世纪引发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 A.朝鲜半岛南北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B.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C.日本投降后苏美两国军队入驻朝鲜 D.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规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朝鲜半岛南北分裂是由于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和接受日军投降。 答案:C 11.欧共体是西欧国家推行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它的形成被称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对其“涅槃”“重生”起了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A.美国力促西欧联合 B.法德两国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C.苏联的威胁 D.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法德两国是欧洲近代以来的宿敌,两国政治家的和解是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答案:B 12.右图是苏联某历史时期发布的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这幅画揭示了(  ) A.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实质 B.古巴导弹危机的根源 C.美苏间军备竞赛的本质 D.苏联霸权主义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认识美国“冷战”政策的实质。“和平鸽”的内脏是“美国导弹”,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答案:A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2: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3: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根据材料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8分) (2)你同意材料2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6分) (3)据材料3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4)结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解析:第(1)问解答本题需从“冷战”的含义入手,是指除直接武装对抗(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注意材料2的立场是为美国做辩护,回答时主要从美苏“冷战”的原因入手即可。第(3)问可联系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成功的援助等说明苏联政策变化的理由。第(4)问要从两极对峙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角度归纳影响。 答案:(1)欧洲“冷战”:美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遏制苏联;苏联和东欧联合起来针锋相对,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亚洲热战: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不同意。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积极反苏、反共。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4)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用及时的行动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我们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顿演说》 材料2: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 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3: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因此,各国共产党必须在各方面加强对帝国主义扩张与侵略计划的抵抗…… ——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说“前不久”发生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从材料1中看,丘吉尔对这次战争前英、法、美推行的政策持何种态度?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4分) (2)材料2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指什么?比较材料1和材料2,杜鲁门和丘吉尔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6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8分)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对峙的政治措施 杜鲁门主义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对峙的军事组织    对峙的经济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世界格局正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根据材料提示的时间为1946年可知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系“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得出其态度和理由;第(2)问结合材料出自杜鲁门的演说 分析出这两种生活方式分别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与丘吉尔的演说从遏制苏联的角度进行比较;第(3)问和第(4)问是对课本知识的回顾,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丘吉尔持否定态度,理由是他认为二战本来是“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的战争。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同点:都认为社会主义的威胁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己的国家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3)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对峙的政治措施 杜鲁门主义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对峙的军事组织 北约(帝国主义) 华约(社会主义)  对峙的经济措施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对立,两极格局正在形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