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012考纲解读】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专题讲授的内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面对经济危机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引发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所作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罗斯福新政说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并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还有在企业经营方面的变化:即“人民资本主义”(股票的分散化)和“经营者革命”(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作为命题的立意点考查。 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重点知识梳理】 一、 1929--10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知识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20年代经济增长虚假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狂跌。 【特别提醒】 ①繁荣和危机往往同时存在,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联系当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房价、加强土地调控、控制信贷投放过度等措施,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②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③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过分投机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知识归纳】 在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后的背景下,罗斯福上台并实施新政。 内容: 救济----救济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具体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特点: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巩固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特别提醒】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罗斯福新政中具体措施的内容、作用。如在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发起一场群众性的运动----蓝鹰运动。 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 【知识归纳】发展概况、原因 1、发展概况: 美国 : ①二战结束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时期。 ②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③7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局面。 ④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并出现低速的持续增长。 ⑤90年代经济繁荣。 ⑥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西欧: ①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联邦德国: ①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 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②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发展告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逐步建立国家福利制度 。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较稳定; 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③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 ④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⑤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大量援助。 【特别提醒】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探讨西欧、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原因,总结出共同原因。 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改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兴国之路。 四、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知识归纳】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德国、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特别提醒】经济危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正所谓“赛翁失马,安知祸福!” 五、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知识归纳】深远影响: 首先,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其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再次,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尤其是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另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误区警示】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消除危机,作用只能是延缓危机周期和降低危机破坏程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六、认识“战后资本主发展新变化” 【知识归纳】资本主发展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关于国家干预的争论虽然持续不断,但如今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干预程度的问题上。20世纪末,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了减轻,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的发展: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战后普遍实行,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作用:使穷人受惠,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局限性:新经济依然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1)表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持续增长。 (2)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问题:新经济依然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特别提醒】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细心体会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但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典例题精析】 【2011高考】 (2011年全国卷文综18)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from:www.xk100.com]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学考频道]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11年北京市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145%,地租 涨幅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项“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是在18世纪,②项工业革命也开始于18世纪;题中材料反映的16—17世纪英国物价涨幅远远超过工资及地租涨幅,正是英国从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中攫取大量金银后钱贱物贵的结果。 (2011年山东省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直到20世纪初(题中1913年),由于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差别,美国人均GDP应超过英国,应是曲线①;西、荷应低于英国,是曲线③、④;剩下只能是英国的曲线②。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3)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助学美化自己 【答案】: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得0分。 【解析】:选D准确地揭示了石油巨头洛克菲勒公司鲸吞全球石油暴利,并用助学美化自己、欺骗世人的本质;选A对这幅漫画本质的揭示不够完整;选B突出了这幅漫画的主体,但主题(主旨)表述错误;选C对这幅漫画的主体和主题的表述都错误。 【答案】:C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集中,A、B项因果关系错;本题不涉及轻重工业比例,排除D项;只能选C项,其中“电力工业”是新兴工业。 (2011年上海市文综7)西亚某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000~5100年前那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人工灌溉工程等文明成就,该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 A.伊拉克 B.伊朗 C.埃及 D.印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以前相对封闭、独立的几大文明区域,从题中表述,明确判断这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即A项所在地区。 (2011年上海市文综12)如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法国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解析】 (1)除材料一已经涉及到的政治结构(政治前提)之外,还要联系课本知识,指出英国工业的资金、劳动力、市场、技术等必备条件。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3—(1))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6分)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9) 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 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印度 24.5 17.6 8.6 0.7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  ?20世纪初英荧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1分) ?英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0分) (3) 答案1: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4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2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O分) (4)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听图表归纳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不同影响。 (2)依据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准确描述材料二表格所反映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产量份额的变化。 (3)简要概括材料三,主要从产品和规模两个方面简述其变化。 (4)主要要求:叙述流畅、要点突出、联系广泛、论述充分。 二.二战前后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一)选择题 (2011年安徽省文综20)图7改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答案】:D 【解析】:从图7的柱状图中,可看出1929—1938年美国在世界制造业所占的绝对优势地位,直选D。 (2011年福建省文综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图6 图7 图8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解析】: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A项符合实际;从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C项符合实际;从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体现出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项符合实际;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B项可选。 (2011年福建省文综24)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共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权地位。据此,对图9的推论正确的  势地位,排除D项;70年代初,由于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故选B项。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油危机的影响。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A项错误;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与美国“滞胀”的出现无关,B项可排除;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而不是导致“滞胀”的原因,D项可排除。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0)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做武器,同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景。 【2010高考】 (10年上海历史卷)27. 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答案C (10年上海历史卷)24.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B。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内容。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这张干预没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10年安徽卷)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A 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10年天津卷)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A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罗斯福新政。分析: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 (10年江苏卷)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生产过剩,物价就会下跌,“购买并屠宰大量牲畜”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稳定物价。故正确答案为C。 1.(2009年重庆文综,22)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解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转嫁经济危机的损失,各国纷纷大幅度提高关税,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从而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B、C、D三项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A 2.(2009年四川文综,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 (2009年广东历史,23)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 )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解析】罗斯福上台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可以说上台之前美国就已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罗斯福的批注把书本提倡的观点说成是“哪有此等好事”,明显是不赞成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在当时他还没有新政的理念。提议政府增加开支,实际上是好召政府干预经济,说明虽然罗斯福在此之前不赞成经济干预,但是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就已经萌生。 【答案】C 4.(2009年上海文综,12)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 A.马歇尔计划 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 D.罗斯福新政 【解析】在70多前应是20世纪30年代。那么,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是罗斯福新政。 【答案】D 5.(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高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能够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④和题干无关。 【答案】B 6.(2009年广东历史,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 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 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2分) (2) 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3) 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6分) 【解析】第(1)问和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设计,这类设计一般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切忌由论没据。第二问对高福利的评价,应坚持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 【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分) (2)否。(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3分)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6分)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燕尾服。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2012高考押题】 1.截止2010年7月,美国有100多家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美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迷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产销矛盾加剧 B.股票恶性投机 C.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 D.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解析:做本题时注意题设的限定词“根本原因”。A、B、C都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D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D 2.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人民资本主义,缓解社会矛盾 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来临 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股市价格猛涨的现象,这种“牛市”已经不能反映生产的实际水平,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D 3.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工人工资水平增长远远赶不上生产率的增长。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B 4.美国青年汤姆在1930年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生产的大量牛奶无人购买 ②多年投资股票积聚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 ③父亲和他上班的工厂都倒闭了 ④他找了两个月都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1930年正是经济大危机期间,股市崩溃,企业破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降,生产相对过剩,故A正确。 答案:A 5.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导致如此恶局的原因是(  ) 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国际环境影响 D.灰心绝望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雕塑家的话表达了人们对胡佛政府的失望,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危机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造成形势不断恶化,这是人们对胡佛政府失望的主要原因,故应选B。 答案:B 6.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削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楚材料描述的情景,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分析解决措施。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材料描述的情景主要是指工人和大批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罗斯福新政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全国工业复兴法》关于工人工资水平、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等规定,再就是加强社会救济,制定加强社会保障的措施等,由此判断D正确。 答案:D 7.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将调整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其中“英明措施”在新政中指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实行国有化 C.稳定农产品价格 D.以工代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尽快结束现有失业”和“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指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英明措施”是指“以工代赈”。 答案:D 8.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 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A、B是英国的贡献,C是荷兰的贡献。 答案:D 9.有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的过程。你认为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指(  ) A.混合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 C.“新经济” D.福利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看不见的手”意为市场经济规律;“看得见的手”意为利用政治力量干预经济的发展。 答案:B 10.法国44岁的男子提尔里,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他一直靠一项名为“特别互助救济金”的福利补贴维持生活,除了每月要交房屋贷款之外,其余所有开销都由政府买单。此外,他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每年圣诞节还可以得到152欧元的额外奖金。材料说明( ) ①福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福利制度的实行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③福利制度保障了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 ④福利制度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保障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西方福利制度,依据材料信息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答案:B 1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③“新经济”出现 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和社会保障措施,故①④正确,②③并不是新政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C 12.2010年7月,全球性危机依然蔓延,温家宝总理号召广大国民“消费”,“消费”即爱国,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 A.看到了“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 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 D.提倡超前消费,反动勤俭节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主要是看到了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故应选B。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应排除。 答案:B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不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2:1933年,美国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首批招募青年25万人,主要工作是植树造林、防止土地侵蚀、建立国家公园、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到1942年解散时,共有275万青年在队里劳动过。美国历史上全部公私造林成果,一半以上出自他们之手。 材料3:一些史学家指出,罗斯福在国内努力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国外,他积极与苏联建交以牵制德日,并执行“睦邻政策”以巩固后院,并且,他还“背着公众策划各种计谋对侵略者施加战争以外的各种压力,并武装潜在的受害者。”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4:《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一书写道: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永久地改变了美国政治,并且在他指导下,现在美国人希望联邦政府在国内和全球事务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应该起主导作用。 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5分) (2)据材料2、3、4概括罗斯福新政涉及到哪些方面的调整?(5分) (3)结合美国的相关史实,请你谈谈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5分) (4)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正在寻求什么最为有效的策略?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政府对内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当前危机的危害?(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1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第(2)问则应分别依据材料2、3、4进行概括,注意概括的是“哪些方面”而不是回答具体措施;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第(4)问应结合当前实际综合归纳。 答案:(1)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 (2)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环境保护)方面、外交方面、政治体制方面。 (3)一方面,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等;另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策略: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 应对措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指导;采取得力措施拉动内需。 14.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2: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游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罗斯福 材料3: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院务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2008年11月新华网 材料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4分) (2)结合材料2,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4分) (3)根据材料3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经济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4分) (4)根据材料4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问一定要紧扣材料来回答,可以从实施的主体、国家的方法、享受的人群以及享受的具体福利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由材料中数千万公民、数百万人的处境可知答案,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应从解决贫困和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来回答,而不应泛泛回答新政的所有措施。第(3)问注意材料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字眼,再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找出相似的做法及共同的特点。第(4)问注意材料中的“供人们”和“防止人们”,结合福利国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答案。第(5)问可以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积极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特征:由教会负责实施到政府组织实施;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重视对儿童、低收入者和老人的保护;范围广泛,涉及教育、工作条件、失业、养老、生活等领域;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 (2)问题: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导致数千万人处于贫困当中。 措施实行社会救济,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等。 (3)相似之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或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等。 共同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目的: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的社会动乱。 (5)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应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