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思想与文学艺术 【2012考纲解读】 1、列举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 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012高考预测】预计在2010年的高考中有可能在此出题。复习时重点①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并联系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②联系“神舟5号 ”“神舟6号 ” “神舟7号 ”,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方面的作用。③掌握“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理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④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教育和人才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意义。⑤从命题角度来看,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背景、作用、经验教训等问题的分析,同时事政治、地理学科等的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重要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科技成就和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归纳】(1)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能技术 1964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1964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84——1994 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航天技术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9 “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2003年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杨利伟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生物技术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   1973年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为俩世界性饥饿问题。   20世纪末 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计算机 1983年 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1993年 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号”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特别提醒】新中国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起了巨大作用;④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二、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在贯彻过程中出现曲折及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知识归纳】(1)“双百”方针的提出:①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②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③特点:强调“双百”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 (2)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曲折: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品。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①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②要坚持“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为人民服务),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特别提醒】“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实质不同: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2)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三、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意义。 【知识归纳】(1)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①.新中国教育的开启。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拉开了序幕。接管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自主权。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②教育方针的制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国家主席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公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定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③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④动乱中的教育:受“左”倾指导思想影响,在“大跃进”的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⑤新时期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教育的春天来到了。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⑥迎接挑战。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意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际竞争实际是国家实力,而国际实力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和腾飞,都必将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首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特别提醒】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1 建国以来各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列表 时间 科技战略 制定战略原因 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纪50--70年代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的方针 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1960年第一枚火箭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  20世纪80年代 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863”计划 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科教兴国”战略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神舟”5号、6号、7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考点2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的原因。 ①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考点3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及原因 (1)80年代前 ①侧重点:国防科技发展迅速。 ②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2)80年代后 ①侧重点:各项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②原因: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考点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原因:①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自主,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②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正确决策,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③吸收人类文明成就,并在创新中求发展。④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⑤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成就:(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1966年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4)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6)1973年袁隆平“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7)1983年“银河一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8)1993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9)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安全返回。(10)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安全返回。(11)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考点5 兴国、强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 (1)含义: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2)提出及发展: ①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③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2.人才强国战略 (1)含义: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提出及发展: ①党的十六届二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耕自 技能人才。 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③党的十七大指出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i 考点6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的过程及我们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 (1)过程①开基创业(1949-1966年),教育事业初具规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②混乱曲折(1966--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③教育的复兴阶段(1978年至今)教育事业重获生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推动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第五,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经典例题精析】 (一)选择题 (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2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外来乐曲“民族化”的器乐作品。下列属于这类作品的是 A.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B.钢琴曲《革命练习曲》 C.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 D.高胡、筝三重奏《春天来了》中.国.学.考.频.道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 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学考频道]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 材料四 (4)(11分,开放性试题)答题要求:①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2分)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3分)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4分)第四,总体评价。(2分)②评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解析】: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4分)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分) 【答案】: (3)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动机: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影响: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4)答案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3)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极易归纳出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出发说明动机。从国家政策的改变和人的命运的改变说明其影响。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地位、待遇、科研教育等投入等不同角度回答。 (10年广东卷)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题眼:“双百”方针内涵 考点:新中国“双百”方针 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B、C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 答案:D。 (10年四川卷)17.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 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 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只有①②④三项才是“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结合”,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0年上海历史卷)26.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解析:A。此知识点“中共七大”确立毛择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在第6分册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文中有,在第7分册第12课毛泽东思想一课中第二次出现。 (10年重庆卷)17.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答案:C 解析:题目的几个关键词, 1913年、国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可以判断是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 (10年山东卷)1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答案:B 【解析】“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套,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发展成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只有B项符合题意。 1.(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①“两弹一星” ②青藏铁路 ③大庆油田 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两弹一星”是在“文革”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①;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排除③项;青藏铁路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2007年全线通车。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三期,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时17年。 【答案】C 2.(2009年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解析】“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会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答案】D 3.(2009年广东文基,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解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答案】B 4.(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答案】A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实质不同: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2)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2)你认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材料三 1985年,国家开始推行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发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材料概括、处理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要点,坚持紧扣材料,论从史出的原则,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归纳。 【答案】(1)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 (2)①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②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④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3) 侧重点 原因  80年代前 高新科技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加强国防现代化,巩固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恶劣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80年代后 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   【2012高考押题】 1、(2011·山东模拟)“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得出选项①②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2、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当时列入重点发展的项目主要有( ) ①航天技术 ②电子计算机技术 ③火箭和导弹技术 ④原子能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航天技术是以后的目标,当时没有列入。 【答案】C 3、(2011·江门调研)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文革”的时间范围。 【答案】D 4、(2011年南京质检)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 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是组委会给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 (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 原子能、原子弹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5、(2011·东莞模拟)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在世界领先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关键词“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6、(原创题)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革”的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A。④是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导致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曲折的原因。 【答案】A 7、“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为( )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析】易混淆“双百”的不同适用领域而错选。 【答案】C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我党 ( ) A.制定了“星火计划” B.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c.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D.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9、“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出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映“文革”为主题的() ①反思文学 ②浪漫主义文学 ③“伤痕文学” ④学术争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 【答案】C 10、(2011年日照质检)在“双百”方针的实施下,出现了两次科学文艺欣欣向荣的高峰时期,这两个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B.195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和文革结束后 C.1956年“双百”方针实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 D.文革后和改革开放后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审清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1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服务方向是( )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让文艺创作呈现勃勃生机 D.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课本内容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A 12、(2011年虎中质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看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重视全面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故选①②④;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时提出的,材料未体现。 【答案】C 13、(2011年揭阳模拟)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解析】“文化大革命”使青少年一代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时机,造成人才奇缺,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答案】C 14、1977年,我同恢复了高考制度,其背景是 ( ) A.“文革”结束后,文化教育领域百废待兴 B.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C.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共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15、(2011年茂名模拟)2011年是恢复高考31周年。1977年的恢复高考( )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④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①③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16、(2011·阳江调研)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地抓教育。其在教育方面拨乱反正的措施是( ) ①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编写新教材 ④倡导尊师重教 ⑤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是邓小平复出后抓教育的措施,⑤是新时期运用社会力量办学和投资教育,故不选。 【答案】B 17、“×××,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 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C.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看出A、D不符合史实;B与材料无关。 【答案】C 18、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一个() A.“863计划” B.“星火计划” C.“火炬计划” D.“211工程计划” 【解析】为了全面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综合科技竞争力,国家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是国家重点扶持高科技发展计划)、“星火计划”(是农业高科技化的计划)、“火炬计划”(是高科技产业化的计划)。而“211工程计划”是为了发展高等教育,故选D项。 【答案】D 19、(2011年虎中质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  A.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B.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只有B的表述才是“三个面向”的实质。 【答案】B 20、山西省方山县有个圪叉咀村,村名源于那里七股八叉的山坡。这里由荒无人烟到如今已经建成一个绿树成荫、果实累累、丰衣足食、山川秀美的小天地。村里最好的房屋是学校,白天孩子们读书,晚上村民们学文化,形成学习型的小社会。此村变化最能说明的是 ( ) A.要想富,先种树 B.要想富,先修路 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D.村民们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看出最能说明的是C. 【答案】C 21.(2011·山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四 “神舟”5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这个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8分)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来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2分)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1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本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归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问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和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原因: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3分)。说明:中华民旌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3分) (2)水稻杂交技术。 (2分) (3)影响:①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4分)②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分)④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分) 22、(2011年惠州调研)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教育状况 知识青年在北大荒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图片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此时期我国教育状况如何? (2分) (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年?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了那些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锦涛报告的主要观点。(4分) (5)简要概括材料二、三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 (6)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 (7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本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归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四、五问结合材料二、三进行分析、归纳。第六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分) (2)1977年冬。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的春天。(3分) (3)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分) (4)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4分) (5)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分) (6)①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②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⑤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7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