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民族主义政治家蒋介石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蒋介石在民族主义方面的主要表现。 2.通过学习蒋介石在民族主义方面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学习蒋介石在民族主义方面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主义观。 二、教学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的辛亥革命爆发。几天后,在浙江的杭州起义中,一个二十四岁的日本留学归国青年拍下绝命照留给母亲,留言:“誓为革命牺牲”,然后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猛攻浙江巡抚衙门,活捉浙江巡抚。这个青年,名叫蒋志清,他就是后来的蒋中正! 蒋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浙江奉化溪口人。大陆人一般对蒋介石这个名字很熟悉,他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被提到8482次。 蒋介石的祖父以酿酒贩盐为业,父亲在溪口经营需要专卖权的“玉泰”盐铺。由于家境较好,蒋介石6岁起就在私垫接受四书五经教育,14岁时,由母亲包办婚姻,娶了商人之女毛福梅为妻。妻子大蒋介石4岁。 家境不错的他为什么会走上反满革命道路,而且从事最危险的军事斗争? 蒋介石16岁才结束儒家教育,他非常关心时事,而且遍读古典名著,如《孙子兵法》,在求学时他接受进步教师的熏陶,了解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由弱变强的道理,立志学习军事,并梦想去日本留学。1906年为表出洋决心,剪下辩子托人送回溪口,令乡人骇然。 1907年夏天,蒋介石考入保定军校学习炮兵。他希望通过保定军校获得留学日本的机会,因此处处谨慎小心,不敢造次。但由于个性使然,有时还是无法控制。有一次,一个日本军医教官在讲卫生课时,指着一块约一立方寸的土块说,这块土可以容纳4万万微生虫。中国有4万万人.好比微生虫,寄生在这块泥土一样。蒋介石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听后气愤难忍,当堂回击这个教官。他走上讲台,将土分为8块,反问教官:日本有5000万人,是不是也像寄生虫,寄生在这八分之一立方寸的土中呢?日本教官遭学生反驳,恼羞成怒,斥责蒋介石是“革命党”,要求学校当局给予惩处。这年冬天,蒋获得清政府保送,享受公费,到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学军事期间,他不满于东亚病夫的近代中国现状,在一首诗中写到“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这抒发了他不服强权、光复神州的豪情壮志。 据在日本东京高等学校读书的郁辅祥回忆:蒋介石在日本很重视结交朋友。他说:“来日本后,对宁波同乡熟悉不多,因此。要结交几个朋友。”蒋介石递给郁辅祥的名片上印着“蒋志清,号瑞元”。郁看到“志清”名字,感到奇怪.因为留日学生普遍感到清政府已腐败到极点。不可救药,而像蒋介石在日本学军事的人为什么还要立志保清呢?到往来较多、相互熟悉以后,他向蒋提出了这个问题。不久,蒋把名片上的名字改为“蒋志新”,取立志革新之意。 1905年8月,为联合各派反清势力,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1908年夏,蒋介石加入同盟会。正是因为加入了同盟会,他才和正式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才同孙中山站在了一起。蒋介石在日本结识了同盟会员陈其美等人,与他们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由于振武学校“推行严格的规律化生活”,平时不能随便外出,便利用星期天参加活动。同时,为了行动方便,他们还特地在外面租了一间只有星期天才能使用的房子。到星期天,他们就聚集在这里开会研究革命工作。蒋介石加入同盟会之后的一段时期,负责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平淡无奇,扮演着革命随从的角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说 “这一年,我正是25岁,我觉得这是我们军人效命的时候了,于是立即从日本回国,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开始献身革命事业。”这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仍然控制着旧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蒋介石又是如何认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的呢?纵观蒋介石的一生,他反日、反苏,反英的时候多一些,反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少一些,这又是为什么呢? 1912年蒋介石因刺杀陶成章遭通缉,逃往日本,期间他创办了《军声杂志》他先后发表六篇文章:《军政统一问题》、《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巴尔干战局影响与中国与列强之外交》等,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注重军事。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盛行一时,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在中国影响很大,不少先进的中国人都认为,优胜劣汰乃天演公理,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据此,蒋介石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并无邪恶可言,而是自然法则造成的,是适者生存的直接表现,谈不上道义败坏。他认为:中国如果强大,也会这样做。他分析了国际形势后,指出中国已经成了列强争斗的焦点。辛亥革命的目的,不仅在于推翻满清,更重要的是避免炎黄子孙沦为西方国家的奴隶。他说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俄、英、日三国,英国对西藏的野心主要在商业,而非领土为主,故可暂缓处理。俄、日对中国领土咄咄逼人,他说:“鸭绿江渡满长桥告竣之日,即为满洲并吞之日,西伯利亚军用复线筑成之时,即为蒙疆致命之时。”在俄、日两大敌人中,中国必须首先对付俄国。 在大革命时期,苏联是援助国民革命的重要力量,蒋介石是否就改变了俄国为主要敌人的看法呢? 1923年孙中山以俄为师,派出了以蒋介石为首代表团赴俄考察。蒋对苏联的军事赞叹不已,苏联方面的报告中称:他参观完苏联军队后“情绪很高,也很激动,他在结束讲话时几乎是在吼,他的双手在颤抖。”但蒋对其他则不感兴趣,在接触到苏联的真实社会情况后,他对苏联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对富农等敌对势力的镇压政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上,蒋与苏俄领导人之间也存在严重分歧。当时孙中山希望在蒙古南部建立一支军事力量,并由该处进攻北洋军阀,控制直隶和北京。这一建议遭到同样也想染指蒙古地区的苏联的反对。他们否定了以蒋为首的代表团的要求,并建议国民党应集中力量做政治工作,按照需要把军事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使得蒋介石对苏俄的用意产生了怀疑。不久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俄国所谓的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其实与帝国主义只是名义不同而已,其损害他国之心,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否仅仅在于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捉住了等外在原因,他的内在民族感情有作用吗? 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主张。 作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一方面要维护其一党天下的“统一”局面,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担当起领导抗日的主要责任。他虽然从未放弃“剿共”,却也不敢忘记“攘外”。随着华北危机的加深,蒋介石哀叹:“呜呼!国势至此,何以为人?凡有血气之伦,黄帝子孙,其将何以雪此奇耻!若不图自负,复有何颜立于天地之间”!这种民族情怀使蒋介石的双脚始终没有离开民族抗战的阵营,也正是在这种民族情怀的基础上,虽然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作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为暴力所俘,他的46名卫兵几乎全被杀,甚至连他本人的假牙也丢失了,但他却最后肯接受条件,和平解决。最终换来了事变后国共关系的改善和民族阵营的空前壮大。 七七事变后,蒋放弃了对日忍让的态度,东方的睡狮应该要发威了,他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讲话,谈到“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蒋介石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底气是足的, 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了哪些抗日的准备呢? 最近在热播的历史剧《血战长空》描写了国民党空军抗战的历史。国民党空军在抗战初期的不小战绩,也是和蒋介石重视国防建设有关,当时他委托妻子宋美龄出任航委会秘书长,大力举办空军,当时的人称之为空军之母。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国防建设还属包括我们浙江在内的国防线建设。其中浙北嘉善县境内还有不少这样的国防工程遗址。当时把它称为“中国的兴登堡防线”。淞沪会战一打响,蒋介石就亲自调兵遣将。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蒋介石对前线部队作了调整部署,并亲自兼任司令长官。蒋介石还亲赴前线鼓舞士气。 抗战初期虽正面战场积极抗战,可日寇还是占领了大片国土,国内弥漫了一股失败主义的论调。蒋介石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他是思考如何保持全国人民的抗战激情?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了对华政策,国民党内的投降派开始行动,蒋介石日记中记载了蒋的态度。例如当时的行政院长孔祥熙谋和,蒋介石坚决阻止,说“庸之对敌工作,形同求和。彼犹不知误事,可叹”。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赴日,蒋介石斥责“高宗武荒谬妄动,擅自赴倭。此人荒唐,然亦可谓大胆矣!”。特别是汪精卫出走,蒋介石痛骂他是四害,所谓“害己害敌,害国害党,其罪非浅”。 在这种氛围下,蒋又是如何引导全国人民保持抗战激情的呢?他认识到精神因素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于1939年发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强调坚持民族固有道德,坚持三民主义信仰;实行精神改造。还确立了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同一道德。在这“八德”之中,蒋介石又特别突出“忠”与“孝”,他强调“八德之中,最根本之为忠孝”,“当今国家危急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虽然该运动有钳制思想,排除异己的考虑,但不也可以忽视他的积极意义,那就是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感情。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继续进行反共内战,最后败走台湾。那年他62岁,已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了。美国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把蒋介石称作丢失中国的人,台湾岛内在民进党执政期间也纷纷把蒋介石的塑像搬进收容所,甚至土地庙。 那么蒋介石的晚年到底做了哪些有利于民族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蒋介石的在台岁月呢? 蒋介石在台湾,经常幻想所谓光复大陆,什么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最后当然以失败而告终。可蒋介石在台湾期间还确实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做了一些好事,首先他采取各种手段维护台湾主权,甚至不惜对抗当时最大的盟友美国。 随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溃败,美国希望把台湾建设成在远东对苏联实行“冷战”的战略基地,为此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美英两国的策动下,1955年1月,由新西兰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一个方案,蒋介石致电指示:“对新西兰在安理会的行动应予以极大的保留,它将引起巨大的疑惑、忧虑和误解,并将鼓励和支持那些正在以‘两个中国’为目标的人。”2月14日,蒋介石再次说:“‘两个中国’的说法,真是荒谬绝伦。”对蒋介石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态度,毛泽东也说:“我们反对‘两个中国’,蒋介石也反对‘两个中国’,我们有一致之处,有共同点。”由于新西兰提案遭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抗议,安理会决定无限期搁置讨论。 蒋在台湾期间还强力反台独。这里仅举几例:1950年5月, 从事台独分裂活动三年之久的黄纪南及其同伙被一网打尽。1952年2月, 台独分子史明等秘密筹组台湾独立武装队被侦破, 秘密逃往日本的史明等头目被蒋介石派特工缉拿归案。1959年至1967年间, 台湾当局破获了多起台独大案, 其骨干分子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死刑 蒋介石不仅用软硬两手分化和打击岛内外台独势力, 而且谴责和拒绝了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的行径。这是台独势力未能坐大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阴谋未能得逞的重要原因之一。蒋介石坚持反台独立场除了偏安台湾的需要外,还在于民族主义情感使然。蒋介石曾就民族主义诠释道:民族主义是一种文化意识, 它包括民族思想和民族感情。一个民族珍视他自己的历史, 爱护他自己的文化, 维护他自己的尊严, 恢复他自己国家的独立, 这就是民族主义的精神所在。可以说,蒋介石无愧于一个民族主义政治家的称号。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