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北高考历史分析及2012年复习策略 2011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并且为明年向新课标平稳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一、 试题分析 1.试题构成鲜明凸显试题稳中有变的特点 ⑴试题题型分值分布上具有明显稳定性,而试卷的内容结构作了适当的微调。 选择题第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非选择题2题: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32分,共3小题,与2010年一致。第39题地史政三科大综合,其中第1、4两问历史题仍占20分。这一题型分值分布,近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2010年试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所占分值依次为36分、34分、30分。而今年则调整为36分、44分、20分。 这种调整主要是以隐性介入时政热点而变化的,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共建党90周年,中国人民对民主思想与政治追求是核心,相关与民主政治、民主思想的历史内容的考查增多了。通过与去年试题的比较,我们还看到,今年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试题全部在选择题中,试题不再强调覆盖全面性。 (2)从试卷的呈现方式看,与去年一样,试题基本全部采用了历史材料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但地史政三科文科综合考查内容的“拼盘”的味道逐渐淡化,学科间的综合进一步加强。 命题专家认为,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为加强考查学生的能力,应该尽可能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选择题,题干尽可能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与去年一样,今年的试题的第13、14、15、16、17、18、19、20、21、22、23、37、39题中,材料涉及文字史料、表格、学者观点等,充分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等历史阐释能力,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况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去年的试题是地理与历史的综合与交融,而今年则变成了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与交融。如37题⑶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鲜明政治术语,它包含联系与区别两个方面,学生学科间知识迁移能力弱,就不能准确把握题意 。 2.注意基础,突出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是通过历史学习,掌握重要历史史实和掌握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与特征。今年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都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第13题考查税收政策调整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折射了当今国家和政府对个人所得税调整的讨论。第14、16、37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探索与追求。第16、39题⑴⑷小题侧重考查中国民族问题。 3. 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同时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以高考引领课改。 能力立意是高考永恒不变的考查方向。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在稳中求变,历史材料丰富多样,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大部分的题目是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很多问题要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如第13、14题,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7题则是考查考生通过表格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6题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37题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为命题范式,以思想文明发展为主线,选取中国古近代史料与论述,综合考查学生正确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文明史重构历史体系,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历史的具体问题,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①试题形式上突出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12道选择题和两个主观题都是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图片材料创设情境,突出了对信息释读能力的考察。考试大纲在“考试目标和要求”中,对信息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试题尤其考查了对信息处理能力,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以材料的形式向考生提供信息,要求学生阅读信息,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处理这些信息,最终得出正确答案。②考查目标上,试题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新课改提倡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精神的提高。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整套试题创设了全新的情景材料和鲜活的背景,试题的整体设计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如第39题第(1)和⑷问,考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和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深切体会任何分裂族的行为都是可耻的,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2011年文综历史试题给我们的思考 1. 必须高度重视历史主干知识的落实。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学科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以今年历史试题为例,第17题考查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的原因,考生必须要了解1960-1965年是十年探索时期经济调整阶段,国民经济有所发展。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课标的要求细化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任务:一是学透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影响等。准确、系统地掌握课标知识概念是教学的关键,理解、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引导学生去把握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整合,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或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知识结构系统极为有利,二是掌握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平时要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灌输基本理论,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能力,如:生产力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再有要注意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形成“大历史观”,注意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有机联系,把中国史放到国际大背景中去掌握。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印象、全局观念以及对于“大历史”的宏观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三是学会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从逻辑的角度分类有两种:一是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二是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类,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通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异同点的比较,可以分析两场改革成败的原因。此外,将上述方法具体化,可以衍生出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主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示范和加大习题的训练力度来实现。最好坚持每一单元做1-2道材料题,并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或一套试卷,都要反复揣摩体会,这样的效果比“题海战术”要好得多。教师要对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传授解题的方法等。 2.加强对高考试卷和学生答题习惯的研究,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 近三年来都是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引导学生由简单记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只有明确高考引领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答题习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题中的一些历史概念内涵把握不准确,理解不到位;审题不够仔细、抓不住关键词;阅读能力低、不能从所给的材料或所设的情景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判断材料信息的有效性,因而不能准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缺乏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对有效信息的整合、迁移能力,概括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欠缺;答题的规范性有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有的学生思路混乱,不知所云,有的思路受限,只局限于某一角度,不及其他;答题没有层次、没有序号等等。对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足我们有些老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备考才是最有收效的。 从上面列举的学生存在的不足中,我们知道现在学生在能力上的最大不足就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例如,历史事件的发生一般要从事件发生的背景、表现、特点和影响几方面去分析,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通读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在教材标注出上述的几个方面,可能一开始学生找的不是很准确,归纳得也不是很好,但通过长期的反复的练习,学生阅读教材的速度,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归纳概括的能力一定会提升的。 其次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图表等进行分析。教材在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补充了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有的是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可以对材料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以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其次精选精练。平时的训练,题目最好经过老师的精心选择,针对高考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最好强一些,学生在做完题目后,教师需要及时讲评,讲评如何审题,抓住中心词,如何理清答题思路,原因类的、影响类给出答题的基本模板,学生有板可依,,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学生历史思维、感知解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再次注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要体现历史学科思维,科学准确,条理规范。每一单元测试都使用精心设计的、与高考一致的规范答题纸,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答题时要多答点,每一点要精,做到“广种薄收”,同时注意字迹要清楚,要有层次,要将观点送给改卷老师, 用规范的学科语言回答学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宜紧不宜松,严格要求,切不可为了一时的平均分好看而放低要求。 2012年,我省将采用新课程试卷,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中如何落实“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在模块教学中渗透通史内容?都是我们将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里我们简单提出解决的办法,供同事们参考和批判。三维目标无非是:你的课使学生掌握了那些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怎么掌握的?通过学习学生是否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要备教材、备相关历史内容、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材料等等。老师们的工作量大了,就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的老师,对通史内容非常熟悉,可学生则不然,能否给学生提供衔接读本或向上届同学借课本。尤其是今年高三的教学,老师们务必准备老教材和衔接读本。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