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九 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意义 (岳麓版教材:①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③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人民版教材教材138页: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P141 (1)革命缘由: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但以稊也尔为首的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更名为国防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要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 (2)革命措施:①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下设十委员会。 ③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④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等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P143 (1)失败原因: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没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经验可循。 (2)意义:①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③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P146 1917年 (1)背景条件:①发展阶段: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有军事封建色彩,依赖西欧资本。 ②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 ③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思想的诞生。 ④参加一战带来的灾难,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高潮到来。 (2)革命经过:①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的特殊局面。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③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④攻打冬宫,通过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3)历史意义:①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对世界: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4)革命特点: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②走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 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5.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和历史意义: 1953-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取代了私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P154 (1)形成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国家 1947年 1949年 1955年  美国 “杜鲁门主义“提出 (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九国情报局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形成影响:①引发美苏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表现:1949年 德国分裂;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冷战);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1961-1975年 越南战争 (热战) ②美苏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P159 时间:20世纪60七十年代 表现: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中国的振兴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欧洲共同体的形成:P159 形成过程; (1)经济一体化方面: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 欧洲共同体 目标: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2)政治一体化方面: ① 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外交) ②1973年提出 “用一个声音说话”(外交) ③1975年 “欧洲议会”成立(立法) ④20世纪80年代防务合作(加快军事) 9.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P160 (1)原因: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依赖美国的保护和扶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重视教育 (2)发展阶段:① 20世纪50年代中期 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末 成为资本主义世纪第二号经济大国等 (3)影响:追求政治大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日本和欧共体崛起的影响: a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10.中国的振兴: P161 (1)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国际威望。 (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1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P162 (1) 时间:1961年,发起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 (2)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3)内容:见162页 (4)作用: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12.两极格局的瓦解 P164 (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1989年起)、 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991年) 苏联解体(1991年底) (2)瓦解影响: ①使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②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发展中国家面临西方大国更大压力。 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尤其经济较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 1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P165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独霸条件:①苏联解体,对手消失 ②以经济、军事为后端 ③以 “民主”“人权”为旗帜 独霸行动:①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 ③2003年伊拉克战争,推到萨达姆政权 (2)欧盟建立和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启用)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俄罗斯走出低谷: ①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 表现P166页 ②普金措施: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4)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5)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6)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