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探索背景:P46 ①伴随土地改革和建立国营经济等,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在此基础上,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③一五工业化建设成功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④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全行业公私合营(対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但也遗留许多问题(如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等)。 (2)探索过程:1956-1976年 P48 ①1956年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多发展农业、轻工业和沿海工业等,开始突破苏联建设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道路。 ②1956年 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论断。(提出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1958年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起因:对什么是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认识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 后果: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倾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极大破坏。 ④1960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建设严重破坏。周恩来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邓小平在1975年以铁路开始全面整顿。 (3)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指导思想上:坚持认清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 ②中心任务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对待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存在,不能当成主要任务,也不能搞熄灭论 ③经济建设:应遵循客观规律,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④政治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律体制,坚持民主领导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崇拜 ⑤成功经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⑥生产关系变革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P52-53 (1)内容:①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肯定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应该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问题。 ②开放: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选自会议公报) (此外,会议还提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等) (2)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53 (1)开始于安徽、四川 (2)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同时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政府等农村基层政权 (3)作用: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附:旧人教版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的过于集中单一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P53、57 (1)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2)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附:①开始: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③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等) 5.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P54 (1)经济特区: ①1979年 决定对广东、福建给予对外特殊政策 原因:有对外交流的历史传统、沿海,对外交往便利、临近港澳台、是侨乡,便于引进外资等 ②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③1988年 设置海南岛经济特区 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地位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开始:1984年 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特点: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节选自百度百科)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 (4)开发开放浦东: ①决策时间:1990年 ②战略着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特点: 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特区的政策 ④意义: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附: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附:“百度百科”的解释:到1993年,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7.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P56-57 (1)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所有制问题上突破: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②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到改革开放30年时:已初步建立,表现: ①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②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8.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 (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开放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9.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①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加快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 ②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③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④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⑤使我国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