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2、我国的早期政治起源于:夏朝 3、分封制的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诸侯国的义务:服从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国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侯国内进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的独立性。 楚王问鼎的用意:向王权挑战,企图夺取王位,反映了诸侯国对分封制的挑战。 4、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长子与庶子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最终以保正王权的稳定。(目的)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形成森严的等级。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分封制。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的称号起源于:秦始皇 皇帝制度的确立:秦始皇 秦始皇确立“皇帝”称号的主要原因:神化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巩固统治。 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秦朝中央最高官职: (1)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折,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3)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3、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商鞅变法时建立县制;秦朝时在全国推广。 4、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6、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湘水和离水。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起用布衣为相、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三省体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省体制的分工与影响: (1)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2)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3)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4)三省体制的影响: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三省六部这种制度。 ★★三省的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为制约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宋朝时派文臣做地方官。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利,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和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设宣政院负责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秦朝——郡县制 西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行省制 8、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御史大夫(秦朝)、刺史(西汉)、观察使(唐朝)、按察使(明朝) 9、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总的来说,不断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管理。(理解记忆)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废行省,设三司(隶属中央各部)——布政司(分管军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结束),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内阁制的确立: (1)目的:作为侍从顾问,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2)过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入值文渊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取得票拟权;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极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的内侍机构。 注意: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康熙帝之前皇权主要是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4.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亲信组成,设置内宫,传达皇帝谕旨,其它机构形同虚设)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