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教学目标] 1.识记西周建立的年代、建立者及都城,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简单了解西周的井田制经济制度;识记周公“制礼作乐”,了解西周的礼乐文化; 2.通过分析分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3、肯定周初分封的积极意义,理解分封制的发展趋势。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难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说明: 1.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分封制从西周初年开始到春秋战国,一直待续了800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即从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通过分封,西周的疆域、统治地区大大扩大了。从历史作用上说,西周初年推行的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又通过对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布局,建立了从西方伸向东、北、南三方的统治基地,深入到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助于广大地区进一步开发。 2. 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但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学生对现代音乐很感兴趣,但古代连音乐也有制度,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大量的实例、具体图片、相关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教学设计] 1. 课前活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中国历史朝代歌》。高一学生反映中国古代史时空跳跃大,时间、地点、人名太多,不容易记忆。使用“歌诀记忆法”, 把中国朝代顺序编成歌谣,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古代史学习打下基础。  2. 导入新课。 先运用视频,掌握“武王伐纣”的经过,运用这种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再介绍商纣王荒淫无道,滥用民力,社会矛盾激化。结合武王伐纣战争图,讲述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逐渐强大起来的周族首领周武王,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联合800多个部落,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鼓励大家同心伐纣,最后在牧野大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西周建立的时间、地点、经过和都城。 阅读知识链接: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知道公元前1046年时间的来历,进行方法论训练。  3.探究西周封邦建国体制。 设计问题: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西周存在了276年。如果将西汉与东汉、北宋与南宋分开计算,秦以后的王朝没有超过300年的。明朝也存在了276年,唐朝和清朝都超过276年,又不到300年。一个王朝能存在这么长时间,说明它是比较稳定的。唐、明、清三朝都有过辉煌的时期,很多记载和文物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西周从存在的时间上可以与这三朝相比,但它有过辉煌和繁荣吗?西周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他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在历史影响方面,它能和唐、明、清比肩吗?要比较客观地描述和想象西周社会,必须从制度说起。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读图《西周分封形势图》和资料1,组织讨论分析,上述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共有四类:一是同姓亲族,二是功臣,三是殷商的降族,四是古国后裔。三、四也可合称为先代贵族。 目的是:①广建诸侯,诸侯承担各种义务,有利于拱卫王室,加强周王室的共主地位;②通过诸侯的开疆拓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西周的统治;③对殷商降族等先代贵族的分封可以减少抵抗,便于监督管理。) 板书: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受分封的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分封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并扩大了周的统治。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实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明确:封邦建国又称分封制,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周王利用分封制不仅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且还加强了都城与各地,尤其是与偏远边境的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部族的影响力,同时使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进步。实行分封制度后,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周天子处于“天下公主”的权威地位。 被封的诸侯与国王之间是臣属关系,要永远服从国王的命令,向国王进贡,派兵随国王打仗。但封国的王位是世代相传的,诸侯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性,可行使行政、军事、经济等大权。进而通过设问:“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时间一长,会不会有消极影响?他还能安枕无忧吗?”引导学生思考分封之为后来诸侯割据、国家分裂埋下祸根。 在适当补充“宗法制”知识后,得出结论:(由于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大宗与小宗之间,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独立性的诸侯国离心倾向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君。一些势力较强的诸侯国更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互相侵占土地,掠夺财富,甚至是吞并小国,战乱由此而开始,500多年争霸战争由此而产生,从此人民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4.讨论:西周的分封制与中世纪欧洲的分封制有何不同? 由于西周的封邦建国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所以为了将问题分解细化,使学生对分封制能有更完整的了解,出示资料2,引导学生将西周的分封制与中世纪欧洲的分封制进行对比讨论。 (结论:分封制建立的是权力分散的体制,这与西欧中世纪十分相像。西欧封建时代,权力更分散。国王与领主建立从属关系时也是用“分封”的办法,甚至仪式都有几分相似。但是,西周社会与西欧中古社会也有明显的区别。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以血缘关系为主确定分封对象。分封是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是巩固、扩大周王统治的手段。分封的结果使周王成为政治上的天下共主、血缘上的天下大宗。周王还有权到封国巡猎,诸侯要定期入朝觐见天子,进贡物品。西欧中古社会则完全相反。西欧的封臣是弱者投靠强者,君臣是志愿结成的互惠关系,一般没有血缘关系。整个国家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王朝。国王“只要求封臣在发生战事时及时地全副武装地赶到自己身边就行了。”不仅如此,国王的经济来源只能靠自己的领地收入,国王没有权力向领地之外的臣民索取任何财物。)  5.西周的经济发展概况。 教师按照教材对西周的手工业作简要介绍,可以突出西周的青铜铸造已经采用焊接技术,西周已经发明了陶瓦,丝织业已经成规模化。周代的经济同商朝一样,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轮流种植的耕作方式和井田制度两个方面。井田制的含义: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学常识有关生产关系的概念去分析: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井田制也是本课一个难点,所以以教师讲述为主。点明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之消亡。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6.师生探究西周的礼乐文化 教师讲述周公其人: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摄政。出示资料3,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周公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答:周公的主要政绩有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东征殷商的残余势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礼乐制度。) 由于礼乐制度是本课难点,所以教师要举出学生易懂的实例说明。还需指导学生从图片或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了解礼乐文明的内涵。 阅读资料4和资料5说明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具体化、生活化。对资料5要加以详细说明:季氏即鲁国大夫季孙氏,当时鲁君衰微,鲁国的军政大权在他手。八佾周代的一种大型团体舞蹈,表演分八行,每行八人。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是可以忍,孰不可以忍”,因为季氏只是一个大夫却“于庭舞八佾”,是严重的越礼行为,逆反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孔子表现出极度的愤慨:连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 阅读资料4和资料5,组织学生讨论: 1、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如何体现等级制度的呢? (答: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礼乐制度是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如食,堂内礼节性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的礼节性活动,“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座北向南,再次是座南向北,最卑是座东面西,如鸿门宴上的项羽“东向坐”。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自古到今都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多别称。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2、孔子为何如此重视礼乐制度? (答: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3、你如何评价礼乐制度? (答: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巩固统治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 利用好书本15页最后一段小字,课件中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和音乐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说清“礼”和“乐”的内容,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西周的“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是辅从于“礼”的。“礼”和“乐”被看作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但实际上,从历史的眼光看,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最为典雅、最为精致的内容。西周礼乐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样的礼乐秩序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西周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把握“礼”和“乐”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后,再从统治人民、维系等级、文明价值等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历史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在文化发展中必须继承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培养积极向上、文明开放的现代民族精神。  7.如何评价周公? 阅读教材15页的名家史论和16页教材,思考:教材评价周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周公制礼作乐,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提出了一套“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周公把“尊礼”看作统治者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德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依据。只有行“德政”才能“祈天永命”,在这里至高无上的“天”已经变成了受道德支配,能为人事感应的“天”,成为一种道德性的监护力量了。这样,对于天的信仰也就转变为对“德”的追求。而重德就是要重视“礼”,要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就是一个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新伦理规范的体系,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8.小结 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经济范围,都起了重大作用,发挥了显著效能。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它有无法避免的弱点和弊端。到西周末年,这套制度就出现了问题。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当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在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和稳固统治秩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时的立国之本。归根结底,西周的封邦建国和礼乐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秩序,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资料附录]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欧洲:“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材料三: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尚书大传》 材料四: 1. 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 天子──驾崩、崩;诸侯──薨;卿大夫── 卒;士──不禄;平民──去世。 2. 西周王“礼”为“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3. 西周的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其中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的服饰,巾、帻则是一般人的服饰。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五: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 材料6: 1. 礼不下庶人。 ——《礼记》 2.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荀子》 3.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材用足,材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礼记》 4.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问题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周初的分封制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义务:忠于职守,拱卫王室;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述职。 关系:诸侯服从天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 ???——《左传》 问题3:材料三所述事件说明诸侯与天子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王室衰微,诸侯不朝。 实质:分封制崩溃。 材料四:(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问题4: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问题5: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西周时已有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 问题6: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为了维护哪一制度? 分封制度。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