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 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概况;知道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理解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展现了其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一代明君形象,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的重要性,在唐玄宗前期终于成就了“开元盛世”。 2. 通过对《资治通鉴》等有关唐朝两位皇帝事迹的历史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掌握分析材料,提取与回答问题有关信息的方法。进而使用此信息来解决唐朝两位皇帝在位期间所作所为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使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通过对唐太宗和唐玄宗人物的评价分析,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 通过对历史人物评价方式的学习,能够树立起客观公正的正确的评价人物的态度。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的学习,吸取他们的教训,借鉴他们的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太宗与唐玄宗在位期间的政绩和失误 难点:如何看待历史上对唐太宗和唐玄宗的评价。 说明: 1.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唐朝前期两位皇帝的功过得失,而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评价,就必须知道他们做过哪些事情,这是评价人物的基础。让学生知道和理解这个内容是形成他们自己判断的依据,因此是本课的重点。 2. 这节课希望通过对历史上已有评价的正确认识来掌握正确的评价人物的方法。因此,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够对已有评价产生正确的认识,就已经证明了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但是,由于评价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已有知识和观念的干扰,要在一节课中理解并且迅速掌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使用教材这一单元的序言,要求学生在阅读序言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提供的唐朝有关资料(唐朝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疆域范围等各方面的图片材料一),直接感受课本给出的结论“唐……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并且设计问题“什么是大唐气象?”要求学生结合材料的展示内容,直观认识的唐朝强盛。为引出两位皇帝做铺垫。 设计问题“在他们统治时期,唐朝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大家知道这两位皇帝分别是谁?”让学生注意到唐太宗、唐玄宗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2.人物评价: 给出历史上对两位皇帝的评价(材料二见附录,下同),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同时,思考问题“这些材料中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怎样的?”,教师将这一问题分为“对唐太宗的评价是什么?”“对唐玄宗的评价是什么?”“对两位皇帝的评价各有什么特点?”以引导学生注意到对唐太宗评价均为赞扬,而对唐玄宗评价则有褒有贬,有些人认为是杨贵妃带坏唐玄宗的。进而教师提问“是否赞同这些材料的观点呢?”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他们的评价是否正确”等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明确指出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并且教师补充朱熹有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论述(材料三),教师使用较为浅显的话语告诉学生“朱熹说评价人物先要注意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即要注意他的好处,又要看到他的不好。”使学生了解评价方法,避免了使用理论性词语导致学生的不理解。 3. 知识整理: 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任务,即完成“唐太宗和唐玄宗功绩和失误”整理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展示的补充资料(材料四)、课本中展示的资料和课本的内容来完成。这里是学生自主活动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并且寻找有用信息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寻找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将有用内容分类归纳,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归纳方法。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不知如何寻找、归纳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以某一项为例传授寻找、归纳的方法。总之,活动需要教师的控制。学生较为顺利展开的话教师可以较少干预,而一旦学生发生问题则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板书,既可以对刚才的活动进行总结也让学生检验自己成果的等级。 4. 再次人物评价: 在展示板书并适当的加以总结之后,教师再次提问:“我们发现无论是唐太宗还是唐玄宗,都为唐朝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同时犯下了很多的错误。那么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对唐太宗的评价以表扬为主。而唐玄宗的评价则是褒贬皆有呢?” 将已经讨论过的问题重新提问,是希望学生运用已经的方法和内容重新思考,并且体会前后回答问题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对唐玄宗的的评价中有关杨贵妃评价的内容,提醒学生在评价人物时要避免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中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论从史出,使用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在总结时提出唐太宗虽然晚年征兵高丽、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是他能够勇敢的反省自己(展示材料五)。最终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我们也可以感到,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出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唐玄宗后期的腐败并不是他忽然的转变或者说是因为杨贵妃导致的,其实这种危机即是唐朝政权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只是被盛世的光芒所掩盖。也是唐玄宗本人的逐渐变化(展示材料六)最终在他执政后期集中爆发。唐玄宗后期的腐败最终导致的是唐朝的由盛转衰。 5. 总结规律: 在结束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中寻找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普遍规律,并且总结。告诉学生可以知道评价历史人物因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人无完人,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不能感情用事,也要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这样才能对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6. 生命教育渗透: 最后教师指出无论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他们的行为对我们都有可借鉴的地方,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你们今后的人生有没有什么启示呢?”通过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感悟人生、体会人生以期完成情感目标。 [资料附录] 材料一 略(见课件) 材料二 对唐太宗的评价: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序》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对唐玄宗的评价: “我开元之有天下也 ,纠之以典刑 ,明之以礼乐 ,爱之以慈俭 ,律之以轨仪,……贞观之风 ,一朝复振。” ——《旧唐书·玄宗纪》 “玄宗开元十五年后,深居高视,倦於临御,内宠嫔嫱,外事征伐,连起诏狱,无辜诛夷,遂至大盗猖狂,中原板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七》 “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妖姬” ——刘禹锡《马嵬》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杜甫《北征》 材料三 朱熹有关人物评价的话 “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不好处多与少。又看某长某短,某有某无,所长所有底是紧要与不紧要,所短所无底是紧要与不紧要。如此相互来品藻,方定得他分数优劣。”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庚子,特进魏征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返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 ——《资治通鉴》卷194 贞观二十一年:是月,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终南山太和废宫为翠微宫。 ——《资治通鉴》卷198 贞观二十二年: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百姓富庶,宜使之造舟舰。上从之。秋,七月,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 ——《资治通鉴》卷199 天宝元年:回纥叶护骨力裴罗遣使入贡,赐爵奉义王。 天宝三年:上(玄宗)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 ——《资治通鉴》卷215 材料五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对自己的功过作了总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 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六 天宝三年:“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 ——《资治通鉴》卷21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事实上在唐朝有一位皇帝的争议远比唐太宗和唐玄宗来的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现在假设你就是某报记者,你采访了已经步入晚年很快就要将权利交出的“武则天”,她向你回顾了在位这些年的得失,现在你要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报道。在这篇报道中,你不仅具体介绍了武则天的功过得失,并且你将为武则天的一生做出一个自己的评价。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评价,关键是能够使用充分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本题的评分标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仅仅给出一个评价而没有做任何理由阐述。 第二层次:给出自己的评价。并提供了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的。例如:武则天有重大贡献,她重视农业发展或武则天是暴君,她任用奸臣。 第三层次:给出自己的评价。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的。 第四层次:能够使用正确的历史评价人物方法,对武则天能够辩证的看待和评价。同时所提供的史实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五层次:能够使用正确的历史评价人物方法,对武则天能够辩证的看待和评价。并且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看法,使用了充分的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论述紧密。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