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报刊业 走上繁荣 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昭文新报》 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是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合作交流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影视事业 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      “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每月统记传》。《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自己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或新闻报》,而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另外,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虽然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说明我国古代报纸具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和机会,是中国专制强权的饿象征。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可以把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适当介绍以下当今的史学界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外报将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使中国人对报纸的看法有了一个观念上的更新,启迪了思想,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 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 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进一步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在延安创办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日报》和《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报刊一起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传了我党的主张,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成为我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等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很著名。然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领域的摧残,使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很多报纸停办,仅存的几种报纸在内容和宣传手法上也是千篇一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请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然后思考:中国报刊业对社会发展重要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最后教师总结: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成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建国初期的中国电影出现什么新特点?特点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同样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的普及 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的多。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而且节目也比较单调。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电视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 让学生阅读有关课本改革开放后电视事业发展相关内容,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迅速得到普及?学生概括回答,教师指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到2000年中国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3。7%。 电视作为信息媒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新闻类节目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可现场直播;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具有极大吸引力。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首先指出,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影、网络。从考虑。言之有理即可,如四大媒介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资源。 作为“第四媒介”的“网络媒介”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如今互联网已经大踏步走进到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让学生了解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发展速度。让学生思考互联网相对于其他三种媒介都具有哪些优势?学生思考回答: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历史纵横】的内容,并思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最后教师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其他媒介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大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课后研讨】 当互联网正大踏步走进人类生活的时候,人们对网络作用的认识似乎还是模糊不清。 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中学生,他们上网的机会很多,互联网向他们展示了各类知识结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他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绿洲.但部分中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因为网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最佳场所。同时也许正基于这一点,家长和师长才会对中学生上网出现不同程度的抵制,因为他们认为网上娱乐分散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会对学业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害怕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不利。实际上也确实在中学生中,出现了“网络综合症”等一系列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这一事件的?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思路:对青少年上网应积极引导和积极加以管理。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也不会因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因噎废食。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也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各具特色。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它以互动高效、双向传受,使人们更主动、更快捷的获取信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