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赫鲁晓夫的改革 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通过学习苏联三次改革经济和政治的主要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解现实问题,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使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苏联解体       重点:苏联改革主要内容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导入新课】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是苏联最后一位改革者戈尔巴乔夫说的一段话。此后不久,苏联就正式解体了。为什么改革没有使苏联走上强大,反而使苏联走上解体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 1953年3月,斯大林突患脑溢血病逝世.之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在经历了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后,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国等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团应邀列席大会.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代表开会,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践踏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及其危害,但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这个报告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思想混乱,同时,它不久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震惊了世界.苏共"二十大"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超越了苏联的国境.会后,苏联国内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高潮,.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借此掀起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一度造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 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主要措施有:第一, 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改革劳动报酬制度,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 第二,增加农业投资,加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削减农业税,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改组机械、拖拉机站,把原属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转售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第五,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减少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第六,后来,在急速建设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农业改革又推出了"玉米运动".上述的调整和改革措施,对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结合课本【学思之窗】赫鲁晓夫的盲目垦荒留给人们什么教训,让学生知道赫鲁晓夫改革的弊端。 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没有对垦荒地区的自然条件作科学分析,没有认识到农业落后的根源,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结果及失败原因 提问: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而这种旧体制在苏联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斯大林的批判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加之,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提问:应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地评价。肯定赫鲁晓夫正确的,起积极作用的一面,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同时指出他失误的,错误的方面,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历史进入了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新时期.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为克服赫鲁晓夫的某些改革措施造成的混乱局面,采取了"稳定局势"的方针,立即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并继续把改革推向前去. 在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新体制”。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把发展的重点仍放在重工业上.但到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僵化,改革趋于停滞,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2.结果及失败原因 提问: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中看其改革显著特点使什么?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中可看出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在其执政前期,苏联经济增长较快,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政治局势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勃列日涅夫后期,采取了一些不当的内外政策,使苏联的各种社会问题不但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还日益尖锐。 提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最后让学生比较比较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让学生从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去比较。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结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结合课本【学思之窗】内容,让学生思考比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对我国经济改革具有哪些成功的借鉴?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失败。因此,我国在改革之初就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中国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 苏联虽曾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所谓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进入80年代, 苏联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苏共"二十七大"(1986年)制订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但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是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比,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加上苏共内部产生的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的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提问:由此可见,此时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垄断地位。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 提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什么后果?(造成苏联的解体) 2.苏联解体 苏共“二十八大”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结合【学思之窗】有关内容,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要维护党的领导和有切合于自己本国实际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最后,让学生从苏联解体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因此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需求。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实践和探索可能既有成功,也可能会有失误。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将经历的曲折道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后研讨】 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思路:积极激发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后果以及从西方意识形态对苏联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让学生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除此还有根本原因、深层次原因、外部原因。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这是因为,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当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乃至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

【点此下载】